在凉山的天空下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1期

标签: 西昌市   博物馆   博物馆记   民族与宗族   

秀丽的泸山西坡,小城西昌有一座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这里是凉山彝族历史、民族文化的缩影,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与其他民族迥异的场面——没有皇帝、大臣、宰相与将军,没有王妃和公主,没有地主、佃农,只有不同家支统领下的黑彝、白彝和奴隶。

火把节,既是彝族的狂欢节,也是彝族的情人节。火把节上的彝族武士,在凉山沉默的天空下,成为彝族历史的形象代言者。

 

曲涅和古侯:两个兄弟衍生的

凉山彝族

在凉山各地行走,你都会听到“家支”一词。家支是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集团。具体来说,家支是家和支的合称,家支指同一父系繁衍的家族,同一父系祖先的后代称为家,不同家又会发展不同的小支,每一个父系血亲集团都有一个谱系。在奴隶博物馆进门拐角的地方,可以见到“曲涅谱系”和“古侯谱系”两块白板,上面用彝文注明着彝族的家支历史。

古侯与曲涅是凉山彝族的祖先。在彝族的传说中,远古时候,曾遇到一次让人类毁灭的洪水,彝族的先祖只剩下了仲牟由。天帝策耿纪看到这个民族没有了繁衍能力,便把3家君主的女儿许配给他,生了6个儿子——武、乍、糯、恒、默、布,这6个儿子后来成为了西南地区彝族六祖。到达凉山的是糯和恒,在凉山彝族经文中就是古侯和曲涅。他们两个家族逐渐迁徙,先是在金沙江南岸的昭通一带从事农耕和放牧,在盛夏时节会渡过金沙江到北岸更为凉爽的地带放牧牛羊,到了西汉年间,他们正式迁到了北岸,定居于美姑和昭觉一带。这一地带森林密布,水草肥美,族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子孙逐渐向东向西迁居,最后遍布大小凉山。

墙上的彝族谱系是用彝文书写。凉山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彝族文化专家吉克曲日指着古侯谱系说,这其实就是家谱,从古代连接到现在:古侯以孜——以孜以才——以才阿火——阿火谢木……这些文字,很像我们玩的一种文字接龙游戏:前面一句话的末尾是后面一句话的开头。彝族采用这种父子连名制的方式取名决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传承。在云贵川一带的彝族名字普遍是4个音节,尾首相连这样代代连下来,家支内部轻易就能找到祖先是谁,这种谱系形成了对家支的集体认同。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