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的电报战争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7期 作者: 尤一剑 

标签: 风云人物   

电报,竟然也会成为战争利器?不错,在民国初军阀混战的那段岁月,干戈与纸墨共舞,枪杆子与笔杆子齐飞,电报的作用并不逊色于那些坚船利炮。正是此时,北洋儒将吴佩孚也利用了这新生事物,打了一场精彩的电报战……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北洋儒将吴佩孚以电报作武器,终成民国舞台上的耀眼新星。图为1918年《北京日报》刊载的吴佩孚驻军湖南期间与中央政府的往来通电,其中有提及吴佩孚敦促冯国璋履行总统职责的“马电”。供图/国家图书馆

话说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结束了北洋集团的大体统一局面,开始了群雄纷起、兵连祸结的军阀割据时代。袁氏之后,首先把持北京政府的是时任国务总理的皖系军阀段祺瑞。后来段氏的手笔越来越大,意欲“再造共和”,废除刚刚恢复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散国会,成立由皖系势力控制的新国会。

南方的孙中山当然不干,当初自己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据此召集的国会,一向是被公认为共和之象征的。孙中山连续通电西南各省,呼吁拥护临时约法和国会,起兵讨伐北洋群逆。1917年8月,孙中山与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合作,组成护法军政府,掀起护法运动的高潮。而段祺瑞正欲以北洋武力统一中国,于是发兵镇压西南护法,战争打响。

在这次战争中,北洋军有一名“后起之秀”露出锋芒,显出其令世人惊叹的卓越才干。他就是吴佩孚。

有人曾这样评价这位北洋儒将,说他会打仗、会作诗倒在其次,主要是擅用“通电”这把无形利器,擅长操纵舆论。在恰当的时候,利用通电把舆论的威力放大为己用,达到枪炮所不及的效果——何谓“通电”?简单说就是对外公开的电报:把宣布某种政治主张的电报发给有关方面,比如各省军、政机关或各大报馆,公开发表之。比起普通的公开信,通电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能够快速抢占舆论阵地,乃是民国时期政客们最常用的电报形式。我们不妨先来欣赏一下吴佩孚玩儿转电报的精彩故事。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徐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