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印刷术的活化石

翻开温州各地的族谱,会发现扉页上几乎都有“平阳坑东源(东岙)村王××印刷”或“平阳坑东源王××梓辑”的字样。东岙是浙江省瑞安市高楼镇东源村的别名,这是个专业制作宗谱的村子,过去家家户户印宗谱,用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木活字印刷术。宗谱上的“梓辑”二字,就是东源印谱技师对刻字、检字、排版、印刷、装订等系列程序的总称和谦称。
十几年前,我到浙江瑞安山区采风,在东源村一个农户家里,无意间见到过几块黑乎乎的印版,只是不凑巧,印刷师傅外出,我未能立刻记录下他工作的整个流程。直到2001年冬天,与技师王超辉的相识,才终于了了我多年的心愿。
活着的木活字
美国《生活》杂志(Life Magazine)曾在1998年针对过去1000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百项事件进行评选。1456年德国人谷登堡用活字印刷术印制《圣经》这件事,被认为对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普及意义重大,因而在遴选中拔得头筹。然而,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活字印刷”并不是个新鲜词。作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早有记述: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布衣毕昇用胶泥制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置于火中焙烧使之变硬。排版时,毕昇先准备一块铁板,其上放置松香、蜡、纸灰等混合物,铁板四周围一铁框,框内码放要印的字模。排满一块铁板后,就用火烘烤,使混合物融化,这样字模就被固定住了,可以进行反复印刷。待用讫后,再将药剂烤化,只需轻轻一抖,泥活字就会从铁板上落下来,下次还可重复使用。
宋以后,匠人们不断改进毕昇的发明,尝试以各种材料制作字模,活字印刷术继而出现了不同的分支。比如澄泥版、磁版、木活字版、铜活字版、锡活字版、铅活字版等等。其中的木刻活字,曾经也一度为毕昇所试用。《梦溪笔谈》里说,毕昇考虑再三,认为木料纹理疏密不一,沾水容易高下不平,与混合物粘连后不易脱落,因此最终放弃了用木材制作字模的打算。
责任编辑 / 郭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