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已有大学?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6期

标签: 读史笔记   有问有答   历史拾遗   

到北京国子监游览,总会听到导游说起大学,在这里“大学”一词外化成了一群古色古香的建筑,看得见,摸得着。不过若要“辨彰学术,考镜源流”,那看得见、摸得着的国子监远非大学的全部。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古今并不同义,中西也不同名。

特约专家:孙俊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博士后

吉林省吉林市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师从宁欣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官制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索》、《历史教学》、《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古代“大学”之原意

在我国古代有“大学(读作dà xué)”和“大学(读作tài xué)”之别,我们先说“大学(dà xué)”,大学本意是指博学,有广泛学习之意。《礼记》中载有《大学》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文中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大学》微言大义,影响深远。到宋代,人们把它从《礼记》中抽出,以与《论语》、《中庸》、《孟子》相配合。至南宋淳熙(1174~1189年)年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编《大学》为“四书”之一。在南宋后,《大学》成为了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读篇章。这样“大学”的意思就成了《大学》。

“太学”演变示意图


古代的“大学”(tài xué)

大学是古代贵族子弟读书的学校。西周时称为辟雍,辟雍是圆璧形的环水建筑,它又分为五学(如右页图所示),辟雍设在郊外,天子一入辟雍,则四面求学之人环水而观。到西汉时,中央官学称为太学,选聘一些品学兼优者进行教学,称之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子弟。隋、唐以后直到清代,称之为“国子监”。国子监既是国家教育的管理机关,又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以唐朝为例,国子监下设六学,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律学、书学、算学是为培养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校。

责任编辑 / 张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