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之路
从佛陀到披头士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2期 作者: 斯东 

标签: 读史笔记   历史拾遗   发明与技术   

泡菜豆腐、味噌豆腐、娘惹豆腐、豆腐沙拉、豆腐汉堡当最中国的豆腐远遁他乡,与异乡的文化碰撞而后渐渐本土化,就会变得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不断征服异域先民或当世者饮食习惯的豆腐,一次次成功地植入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于千年前而延续至今的豆腐之路,实际也是一次东方文化的环球之旅。
豆腐传播之路:汉代时,豆腐在淮南始现,而后由北京传入朝鲜,进而传入日本和欧美。在这条漫长的豆腐传播之路上,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赋予了豆腐一次次华丽的转身和蜕变。寻随豆腐的足迹,一段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徐徐展开。

朝鲜半岛篇:坚持的本色

李氏王朝皇家寺庙——赵泡寺的一个清晨,晨钟响起,暮色渐落。院落中,一处紧闭门窗的屋舍内,僧侣们正往来穿梭地忙碌着,略显狭窄的空间中弥散着的,却不是香火的青烟,而是氤氲的蒸汽。原来,这里是寺中的豆腐房。刚刚成型的几板豆腐端正地摆在条案上,僧侣们表情肃穆地把还冒着热气的豆腐,小心翼翼地装入精美的漆盒。这些新鲜滑嫩的豆腐,会经过几个寺庙的辗转,最终送入皇宫。紧接着,第二天加工豆腐的原料就运送到了,僧侣们就这样周而复始。

朝鲜李氏王朝(1392-1910年)初期,由中国传入的豆腐,在朝鲜半岛地区还是十分贵重而稀有的食材。除了供皇家享用,只用来供奉祖先与神佛。如此神圣的美食,其制作工艺与流程,曾被视为机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全国的豆腐都出自赵泡寺的僧侣之手——作为负责祭祀皇陵的寺庙之一,全国唯一专门负责制做豆腐的机构就设立在这里。直至朝鲜王朝末期,豆腐才逐渐成为了寻常百姓也可以品尝到的食物。

正如朝鲜半岛的大豆种植源于黄河流域一样,朝鲜的豆腐,也是来自于中国的“舶来品”。虽然早在二十多个世纪以前,朝鲜半岛的先民就开始种植大豆,但当时的大豆除了被做为主食以外,更多用来酿造豆酱。因为可口的豆酱,而在中国人眼中“洁清自喜,善藏酿”的古代朝鲜人,从什么时候起,才开始初尝豆腐的美味呢?“起初,单一的菜汤味道十分乏味,自从豆腐传入我国。汤水中添加了新的口味。豆腐尤其适合没有牙齿的老年人食用,不仅口味绝佳,还对养生十分有益。”这段见于高丽王朝(918-1392年)末期文献《牧隐集》的记载,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关于朝鲜半岛食用豆腐的最早文字记录。当时正值我国的宋代。

在朝鲜李氏王朝的史书《李朝实录》中,也提到宋代时豆腐由中国传入朝鲜。此时,距豆腐在中国初生,已有了千余年的历史。朝鲜半岛与中国一衣带水,早在周朝时代,就有了文化的初步交流,在中国广为食用的豆腐,难道历经千年辗转,才出现在朝鲜半岛先民的餐桌上么?     

责任编辑 / 杨思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