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德居中央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11期 作者: 顾卓 

标签: 历史拾遗   

它源于农耕子民对衣食父母的亲近,于潜移默化中达成『天地玄黄』的共识,最终通过君主服黄这一文化事件,将黄色的尊贵含义奠定。这是一个民族非凡的美学经历,既是华夏先民对黄色之美的认知与感悟,也是华夏文明对黄色的倾注与融入。

我立中央,中央为黄

上面是系带,下面是垂穗。 郭沫若认为,甲骨文中“黄”字,本意是用丝绦挂在身上的玉“璜”。谁曾想,鼎鼎大名的郭老仅是一家之言,关于黄的字源,观点其实很多。有人认为字形像蝗虫,谐音引申为“黄”。也有人从诗经里黄是黄牛的代称,推断黄牛毛色就是古人眼中最初的黄色。

与郭沫若同时代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金文里的黄字,象人仰面向天,腹部胀大。这是一个会意字,或许是指一个得了肚胀病病人皮肤的颜色。当一个人腹内有了某些寄生虫,就会日久成痼,形成腹水,同时出现黄疸,皮肤蜡黄。黄疸病人的肤色就成了殷人的黄色标准。”

“黄”字究竟借用了哪种物体的色相,因为年代久远,难以确认。但是通过前面多种解释,可以排除,最初的黄不是今日色相纯正的明黄色,应该是偏茶褐的土黄色。

上古年间的某日,有个聪明人忽然发觉:大肚病人的肤色和土地色泽颇为接近。《易经·坤》有云:“天玄而地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大战之后,龙血混合了天地之色。其中天是黑色,地是黄色,黑黄混合,就会形成深浅不一的咖啡色,血迹风干后的确是这种样子。《易经》里的这句话是已知最早形容土为黄色的文献。后来又有《尚书·禹贡》,明确指出土是黄的:“(雍州)厥土唯黄壤。”《禹贡》所指的雍州,其疆域说法不一,总体上是指今天陕北的黄土高原,所以黄壤应该指的是黄土。

责任编辑 / 李晓光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