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花园口决堤是谁的主意
作家李凖在小说《黄河东流去》中,对1938年的黄河花园口决堤,造成几十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的惨状,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的确,花园口决堤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隧道窒息,并称为抗战期间三大惨案,其中祸及地域之广,涉难人数之多,国内外反响之大,当以花园口决堤为最。
这个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人为决堤,当初是怎样成为国家决策的呢?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我们找到了这个决策全过程的证据。令人惊讶的是,首先提出这个计划的,竟然是个外国人。
这个外国人写了两份建议书:《德国总顾问法肯豪森关于中国抗日战备之两份建议书》。第一份写于1935年,第二份写于1936年。
从时间上判断,第一份是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写就的。为什么在这个时间呢?先来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1935年5、7月间,日本先后强迫中国签订《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何梅协定》从政治和组织上消除了国民党中央在河北及平津的存在;《秦土协定》使中国丧失了在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这意味着,除了北平,华北实际上已被日军控制。蒋介石深感对日妥协已达极限,于是开始准备对日作战。8月20日,受聘于中国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 hausen)在多次面陈详谈的基础上,第一次郑重提出利用黄河天险打击日军的观点。法肯豪森是何许人?他凭什么想要利用黄河阻隔日军呢?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