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编往来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7期
标签: 文化遗产
各位编辑:你们好!
我是从去年年底的“二十四节气”专题开始关注《中华遗产》的,这段时间你们做了很多有趣的选题,我非常喜欢。今天拜读了黄秀芳女士6月的卷首语:《让孔子靠边站?》,感慨颇多。感谢你们在孔子像被移走之后,发出的公正之声。我写了一篇文章,也想谈谈如何正确理解儒家理想人的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 李郦
重新认识儒家人
《说文》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于是“温、良、恭、俭、让”成了一般人心目中儒家人的几个基本特点。然而儒家人的形象,并不仅仅停留在“柔”的层面上。
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而“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但“木”与“讷”这两个特点,往往成为世人对儒家人有所诟病的借口,成为形容人呆笨的贬义词。木讷而弱势的儒家人,似乎并没有什么呼风唤雨的能力,却一心梦想拾回人们心中的道德廉耻,最后只能在他人的嘲笑声中报以苦涩的一笑。这样的儒家人,似乎一点脾气都没有,从表面上看起来未免太“柔”,但是当我们走进这“木”与“讷”的内部,就能发现这种示弱实质上是另一种要强:“木”不是呆头呆脑,而是抛弃了“令色”,有着自己庄重的表情;“讷”也不是不善言语,而是通过对言语表达的克制,摒绝了“巧言”,有着自己稳重的心性。
责任编辑 / 薛立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