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里的“味道”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2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孔子很崇拜周公,因为周公确立的周礼,他认为是管理国家和社会最好的范本。因此当他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时,他无力回天,就只有感叹和哀怨。让孔子如此推崇的周礼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等级制度。君臣夫子,行为举事用度,均有等级,不得越。有谁犯规,周王有权处罚。

说来令人难以相信,这一等级制度的架构,最初是建立在饮食上的。比如吃什么。周礼规定:王用九鼎,可吃牛、羊、猪等等;诸侯用七鼎,比王少吃两样;卿大夫用五鼎,比诸侯再少吃两样;而士用三鼎,比上一级又少吃两样。如此递减到平民百姓,就只有鱼肉能吃。

再比如用什么吃。周人虽不像商人那样嗜酒,但酒也少不了。喝酒的器具也有分别,有爵、觚、觯、角等。尊者举觯,卑者举角。或者,上级给下级赐酒用觯,而下级给上级敬酒用爵。因此倘若有谁从举角变为可以举爵,说明他事业有进步了,高升了。所以有成语叫“升官晋爵”。

礼仪为何与饮食如此息息相关?因为以农业立国的周人认为,如果哪天老天不高兴,闹个旱灾、蝗灾什么的,粮食歉收,社会就会不稳定,民心一乱,政权就危乎。为了保证自己的天下长治久安,周王就要祈求上天的庇护。如何才能让上天听话呢?让他们高兴。怎样才能让他们高兴呢?吃好喝好。用好吃好喝来祭祀上天,是件神圣庄严的事,因此由谁祭供,供什么祭品,用什么器皿,都有讲究,这吃之别、用之分就是等级了。先秦时期,祭祀与军事一样,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如家常便饭一样频繁,从祭祀时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礼仪,也就渐渐渗透到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婚、丧、御、聘、冠各种礼仪。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