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古文字?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2期
特约专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董珊
这个问题所问,实际是考释古文字的基本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可靠性。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此试着简单解释一下。
汉语古文字的发展,分为先秦时代的古文字阶段(包括殷墟甲骨文、两周金文以及战国竹简文字等等)和西汉以来的隶楷文字阶段。隶楷字体的文字,或被称为“今文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转变的历史背景,是秦统一文字,即规定以小篆、隶书取代六国文字。用今天认识的今文字去解释不认识的古文字的音、义,这个过程称为“考释古文字”。考释汉语古文字之所以成为可能,其前提条件是:古文字所记录的语言即汉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代古汉语文献材料,而且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及其汉字,与古代汉语及古文字,是一脉相承,绵延未绝。
汉字是一个记音的符号系统,每个字都有形、音、义三要素。全部了解这三要素,才算得上“认识”这个字。对于甲骨文中的某一个字,我们已知其字形的写法,待知的是其结构方式,与其在上下文中的音与义。考释古文字的过程,乃是根据古字形去认识古字音与字义的过程。所以,由字形结构出发,是考释文字的基本立足点。
古文字字形与今文字字形的关系非常复杂。根据像《说文解字》这样提供一整套小篆与隶楷文字对应关系的字书,把笔势弯曲的古文字通过规则转写成隶楷形态的今文字,这个过程称为“隶定”。
责任编辑 / 张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