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粥
标签: 历史拾遗
孔子的祖先,在宋国辅佐过三代国君的正考父,官做得越大为人越低调,他在自己铸造的鼎上写下了一篇着名的铭文:“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这段铭文中不仅表明他为人谦卑,更反映了其生活的节俭,铸了鼎,不是用以烹牛宰羊,也就是用来熬点稠粥(饘)稀粥,养家糊口。当然,所谓“于是,鬻于是”只是个节俭的象征,不是真的用鼎来熬粥。

史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粥是先民们仅有的几种美食之一,他们会在其中加入蔬菜或者肉类。延续了几千年后,粥仍然是我们餐桌上备受欢迎的传统美食。
最早的粥
鼎刚刚被发明的时候,煮粥是它重要的功能之一。那时的鼎还是陶土制作的,当今河南以东、以南地区多用鼎(考古学称“鼎文化区”),以西以北多用鬲。鼎、鬲相同之处:都是用来煮食物的,都是三足的,不同点是鬲的三足稍胖,中间是空的,人称“袋形足”,鼎则实足。可用来煮食物还有无腿的釜(要靠三足支架加热)。鼎后来升格为礼器、重器,成为权力的象征,而鬲和釜则担当了更多的使用功能,为人类煮粥蒸饭。这远比《周书》中所云“黄帝始烹谷为粥”,要早了好几千年。
相对两河流域“面食”来说,中国自古是以粒食为主的。磨面的工具,古代称为硙(weì),而最早出土的石硙,乃在汉代,因此面食可能起源于汉代。先秦以前我们祖先的主食是以粥饭为主的。光有煮这一步,在只有陶器作炊具的时代是做不成饭的,蒸饭还有赖于甑的发明,因此可以说粥是古人最早的主食(这是后人的说法,其实上古时代没有主副食之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