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大盗西行背后的博弈
提起孙殿英,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想起他的恶名——“东陵盗宝”。1928年7月,盗宝案发后,举国舆论哗然,这个窃贼竟啼笑皆非地狡辩“崩皇陵”是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革满清死人的命。此后,他四处行贿,低调行事,很快从舆论焦点中消失。
但是6年后,孙殿英突然出现了,并做了一件惊动朝野的大事,引发了蒋介石、溥仪、唐绍仪、杨虎城、刘志丹等人的关注,昔日盗墓贼摇身一变,民国政坛的几只力量几乎同时向他伸出了请帖。他究竟干了什么?这事要从1933年说起。
孙殿英抗日?
1933年1月,日军从伪满洲国进攻山海关,图谋进犯热河省(今日辽宁南部),当时主持华北军政的是退守关内的张学良。在榆关失陷、日军谋攻热河之际,孙殿英主动向张学良“请缨援热”。孙部第41军当时约有3万余人,开进热河后,于赤峰与日军接战。3月1日,塞外严寒,孙军阵亡1300人,冻伤800人,孙部附近的庞炳勋57军按兵不动,抗日义勇军也被日军阻击,孙军孤军奋战,支撑不住,只好一路撤往察哈尔省(今日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地区)。孙的抗日行为博得全国一致好评,有助于洗刷“流氓军阀”的形象。各界纷纷对其捐款、送慰问品,捐赠物品名录可从《申报》和《大公报》上刊登数日的致谢启示中查见。热河人民送粮送水,救护伤患,令孙殿英深为感慨,《大公报》的一篇战地报道,留下他动容的话语:“友军不友,义军不义,都不及热河的人民。”
然而坊间有谣传,称孙接受伪满委任,未与日军接触即向后撤退。接替张学良的何应钦,惊疑之下,准备扣发孙军的给养、军饷。至今,仍有不少回忆材料提及此事,说孙氏“经不起日本的威迫利诱”,“不战而放弃多伦”。孙殿英主动申请“援热”的真实动机,已不可考,但是,孙殿英的战绩是实实在在的,据当时伪满军张海鹏部战报,该军一个旅减员33%,丧失追击能力,才使孙军从容撤退。孙军的义举颇得舆论界的赞扬,北京大学学生前线慰劳团,还授与孙殿英和41军 “尽忠报国”的红缎旗帜。孙氏也被褒为“抗日有功”的将军。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