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写真集
“一战”的旁证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7期 作者: 李学通 

标签: 历史拾遗   

一战期间,千余名德国、奥匈帝国战俘,在中国的俘虏收容所里,在那曾经的皇家园林、行宫之中,在东北的茫茫雪原之上,踢足球、打网球、荡秋千、玩保龄,悠然惬意地享受着贵族般的生活。他们如何成为战俘?中国为何对待他们如此“超人道”?历史伴随着尘封的写真集被轻轻翻开,这群特殊战俘的故事也见证了一段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曲折历程。
作者在图书馆中偶然发现的布满灰尘的写真集,却翻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本来自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俘旧影,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奇特故事。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余荣培
雕梁画栋,古木参天,藤萝缠绕,光影婆娑,这是旧日的帝王行宫,却也是现实中的战俘收容所。按照规定,俘虏们平时可以在收容所中随意走动,不受限制,正如图中三名西苑俘虏收容所的战俘这样享受美妙的户外生活。
南京俘虏收容所中“战斗”正酣,这群曾经的德国海军士兵为避免落入日军手中,选择弃船登陆,向中国驻军投降。结果等待他们的是意想不到的一段美妙的战俘生活。图中的德国战俘选择中国流行的“麻雀战”消磨时光,“战争”由水上转移至桌上,没有惊恐只有惬意。

“我相信,人人今后都会乐意回顾这段美好的时光,人人对这段经历终身难忘,永远记忆犹新,最后还会说:我们经历的这一切多么好、多么美啊!”

这是一战期间一位德国军械士官亚历山大·弗兰克所撰写的回忆录中的一段话,听这口吻多么像旅人在诉说刚刚经历的一番良辰美景,又或者是依依惜别的做客者在感谢主人的殷勤款待,但实际上弗兰克所记录的却是自己在中国的德奥战俘营中的一段生活。

虽然我从事的是历史学专业工作,每日里在中国近代史那段岁月中漫游,但对于这本回忆录所涉及的事件仍感陌生。一天,在光线昏暗的图书馆书库一角,从小窗口射进来的一缕阳光,把我的目光吸引到书架下部两册红皮书上。当我打开这本《中华民国八年俘虏起居写真》时,弗兰克的故事穿过在阳光下四散飞扬的积尘,神奇般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这是北京的两家收容所。上图为北京海甸收容所,这里原本是恭王爷奕(言斤)、贝勒载涛的府邸。绿树成荫、荷花环绕,仿佛让我们看到一群享受着王爷待遇的德国战俘们夏日观荷的场面。下图为北京西苑收容所,这座曾经的皇家寺院山门上方,犹留有清顺治二年(1645年)御赐的石匾“敕建护国万寿寺”。

被颠覆的常识

《中华民国八年俘虏起居写真》比我们常见的画册开本还要大得多,封面上的书名字体遒劲,虽然已经历经近百年的岁月消磨,烫金的痕迹依然清晰。硬壳精装、书脊包皮压花烫金、厚厚的切口也还保留着金灿灿的光泽。这样的印制工艺,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非常精美了。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