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辫子与无序的都市
读袁尚统《晓关舟挤图》
标签: 读画笔记
1647年,时为大清顺治四年。中秋节这天,71岁的苏州画家张宏(1577-?)与一帮朋友兴致勃勃地游玩城外的虎丘后乘兴而归,不料游船在返回苏州阊(chāng)门准备进城时遇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众多船只拥挤在阊门里外。在等待之中,画家的职业习惯使得张宏拿起手边一把空白的折扇,画下了眼前这幕拥挤的景色。这幅乘兴之作被一直保留下来,现藏故宫博物院,被定名为《阊关舟阻图》。
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得自张宏题写在扇面上言简意赅的一段话:“丁亥中秋,寓蒋氏酿花斋,同友游虎丘,返棹阊关,舟阻不前。偶有便面,作此图以记其兴。”绘在小折扇上的图画里,左边是城门与城墙,右边是河面、桥与拥塞的舟船,不论是在主题还是在构图上都与一年之前绘成的另一张画十分相近:袁尚统的《晓关舟挤图》。
比张宏年轻13岁的袁尚统(1590-?)也是苏州的一位职业画家,他的画比张宏大许多,是一幅高度超过一米的立轴。画面布局同样是左边为城门与城墙,右边是河面、桥与拥挤的船只。实际上,张宏与袁尚统相互熟识,两人都是苏州知名的画家,虽然没有直接的材料说明两人有多深的交情,但他们有一帮共同的画家和文人朋友,两人还曾一起合作过绘画。当然,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张宏的《阊关舟阻图》灵感来自于袁尚统的《晓关舟挤图》。事实上,袁尚统的画中只题写了“晓关舟挤”的画名,没有说是苏州阊门。只有将张宏的画拿来对比之后,我们才能够完全确信,袁尚统的画中所描绘的同样是拥挤的苏州阊门。

阊门写照
阊门是苏州城最着名的一座城门,位于苏州城的西北面,是通往城外虎丘的必经之地,也是苏州的标志性建筑。阊门最早出现在绘画中,是与送别友人有关。历来送别友人离开苏州,都要到阊门外设酒饯行,赠以送别诗或是送别图。明代中期苏州的不少送别绘画,都是以阊门送别为主题,譬如唐寅的《金阊别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描绘的就是阊门外吊桥边的送别景象。唐寅的画中,阊门的城楼、城墙以及吊桥更多出于一种暗示性的表现,荒疏的气氛渲染的是送别的依依不舍。现实中的阊门与之相反,是苏州城最为繁华的地段,商旅往来,川流不息,政府在这里设置关卡,想要进入苏州,或者从苏州城出来到别的城镇,都要经过阊门。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