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内乾坤
一张顶级鸟笼,须集制作者与玩家智慧之大成。于制作者而言,需要从选材到成形近百道工序的精细制作;于玩家而言,需要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把玩,方能现出润透的韵致。精深的技艺和恒久的用心,打造出中国独有的笼内乾坤。

原本用来养鸟的笼具,因自身做工讲究精致,受到财力雄厚的玩家的追捧,正在从玩家市场走向古玩殿堂。每张笼子身上都沉淀着收藏者的生命印记。
人鸟相投 笼鸟相合
眼前的鸟笼静静地陈设在黄花梨做的几案上,通体采用竹子为材料,细长挺拔的笼条细腻光滑,笼圈上仿竹节造型做工细致,笼顶当中覆盖着纯手工打造的梅兰竹菊纹紫铜质地的盖板,白铜制成的挂钩飞扬灵动,笼内安放着象牙镂雕的栖杠,两端是乾隆款的青花鸟罐,煞是好看。鸟笼包浆浑厚,自有一股素雅端方的韵味,如此完美的品相沉淀了多少故事?我浮想联翩,盘桓流连,不忍离去。
鸟笼的故事要从养鸟说起。中国人养鸟的故事从古即有。早在《庄子》中已有“鲁候养鸟”的典故,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代曲子词《鹊踏枝》中有了鸟笼的身影:“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到南宋时,鸟笼的做工已经精致异常,苏州巧匠詹成制作的鸟笼,四面皆花板,竹片上刻着宫室、人物、山水、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而且玲珑生动,“求之数百年,无复此一人矣”。不过,鸟与鸟笼的巅峰时刻却不在彼时,千年光阴度过,直到明清时期,它们方才成了气候。
满人主清之后,八旗子弟无需出去赚钱讨生活,闲散成习,遂将吃喝玩乐诸项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清一代,玩鸟的风潮遍及大江南北、街头巷尾,富贵人家闲逸之士多将鸟视作“心头好”。玩到巅峰处,养鸟的讲究细分到毫厘之间。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