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改变的人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11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我的童年基本处在“文革”期间,可谓无书可读的年代。因此能有小人书看,就是天大的欢喜。以至于今天能记起来的关于童年启蒙教育的全部记忆,除了上学就是看小人书。记得那时经常是一放学,就跑到住在楼上的同学家,然后一人抱一本小人书,坐在地板上,昏天黑地地读。

那时候的小人书都是说教性的,所有的主题都是教育人们如何为革命事业献身,如何为保卫国家财产与阶级敌人作斗争。前些天我重温了一遍出版于1970年到1976年的小人书,里面的内容好笑得很,不是工厂里揪出了一个坏分子,就是生产大队有地主搞破坏,或者是公安战士如何抓特务——好像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充满敌对的环境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那时候没觉着这样有什么不对,反倒是一心想着如何听党的话,随时准备一颗红心献人民。如果不是“文革”结束,也许自己就这样一条道走下去了。

无知无畏的“幸福生活”,到1977年时戛然而止。记得那年的春天,我们还到学校农场劳动来着,每天挑粪、砍竹子,不亦乐乎。一天傍晚,从学校传来消息说,大学重新开始招生考试了,如果考上大学的话,就可以一辈子吃皇粮了。我心里咯噔一下,突然猛醒:如果考不上大学,将来就没工作,就是待业青年!我忽然着了慌,有生以来,第一次为自己的前途着想。

1977年,我的朋友、远在四川阿坝的阿里此时刚开始认字,也是用小人书启蒙的。他的第一本小人书是《东周列国志》,然后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还有《哥伦布》、《鲁滨逊漂流记》、《荒野的呼唤》什么的。这些书,让身在西部山区的阿里有了一种冲动,“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我不知道的地方,哪一天我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他说。读高中时,阿里毅然决然地离开父母到了外地,并且从此越走越远。回忆起儿时的生活,阿里对小人书充满了温馨的怀念:“是小人书让我初步认识到这个世界。它影响了我的读书倾向,我的性格。”确实,我结识阿里的时候,他写书、开书吧、办杂志,是个想做很多事的人。对世界充满各种兴趣。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