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神”在你身边
标签: 文化符号

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面对一件事情举棋不定、难以决断时,通常会抛起一枚硬币,让它当裁判: 落下来成正面则“是”,背面则“非”;或者正面是“吉”,背面是“凶”。如果我说,这表明人们相信钱具有一种神力的话,也许绝大多数人都会给我一个嘘声——不过游戏而已,用得着搬出神来吓唬人吗?
如果说这是游戏,我们可以再看一个例子。春节快到了,中国人过春节有几样必不可少的内容:除夕夜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去拜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压岁钱是什么?是用来压“岁(祟)”的钱。“祟”是一种鬼怪,为了镇住“祟”,古代的人们就采取了这么一种方法。为什么不用别的器物来压“祟”而要用“钱”呢?可见在古代人们心中,钱是有一种神秘力量的——可以降魔镇妖。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借钱来护佑的事,在生活中举不胜举。比如迄今为止,中国人过年包饺子时,还有把一枚钱币包进饺子里的习俗,谁吃饺子咬到这枚钱币,谁就会吉祥有福气。包括前面所说的猜钢蹦儿,也不仅仅是游戏,而是用硬币来占卜的一种表现。如此林林总总现象的背后,似乎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即,钱有神力——这并不是我个人一时兴起的念头,这种观念来自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钱”能“压服”谁?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用钱来“压祟”是因为它能“压胜”。这不是绕口令。大约从汉代起,开始出现一种类似原始宗教的形式,叫作“厌胜”,也叫“压胜”,即“厌而胜之”,是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压服人、物或鬼怪的目的。用作厌胜的物品有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桃木,古代人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擅长捉鬼的“神荼”、“郁垒”二神,做成“桃符”悬挂在门旁,就能趋吉避凶。还有玉器,人们认为玉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光泽,白天不易见到,夜晚则可照亮方圆数尺之地,是妖魔鬼怪最怕见到的,所以用玉器可以避邪保平安。此外还有五色药石、纸符等等。但这些器物基本上只是单一使用,若论用作厌胜品数量大、种类多的,还是要数钱币。
我们先来看一个药方:“古钱其铜焦赤有毒,能腐蚀坏肉,……但取周景王时大泉五十千,宋四铢、二铢,及梁四铢,北齐常平五铢之类,方可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对这个方子的补充是:“古文钱但得五百年之上者即可用,而唐高祖所铸开元通宝,得轻重大小之中,尤为古今所重……”这些都取自《本草纲目》卷八《金石部·古文钱》的内容,是讲“钱”的医用药用价值。卷中还有诸多药方,如治疗“时气欲死”须用“大钱百文,水一斗煮八升,入麝香末三分,稍饮至尽”,治“急心气痛”须用“古文钱一个,打碎,大核桃三个,同炒热,入醋一碗冲服”。李时珍先生用了卷中一个章节来专门记载此类内容。史学专家王子今先生认为,如果说古钱中的某些成分确有药效,借以医病尚可理解,而所谓“五百年之上者”、“唐高祖所铸”等等便有些神玄了。这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对中医药学神秘主义形式的批评。在这里我们不是要分辩其药效如何,或者中医药高明与否,仅从所举事例来看,倒是从它的“神秘主义形式”看到了“钱”的神秘力量,或者说是钱的厌胜意义。清代金陵地区有难产妇女手持“周元通宝”即可顺利分娩的习俗——钱的厌胜意义便更加典型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