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画舫
桨声灯影里的窃窃私语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8期 作者: 李汇群 

标签: 历史拾遗   

晚明到清代中期的二百年间,江南地区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画舫。江南水网纵横,深宅高屋里的青楼故事在这里转移到水上。不过,艳游的画舫却隐藏着求仕无门的深深悲哀。是时代的无奈,才把这些大好青年的年华虚度,将治国齐家的远大抱负,驱赶成了桨声灯影里的窃窃私语。
今日的秦淮河仍在延续昔日的繁华,入夜,“桨声灯影”总会让夜游的人们陶醉,只是游人们也许不知道,几百年前的繁华背后,曾有着怎样的寂寞。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王辉

摇曳在江南水乡里的画舫

晚明文人余怀在《板桥杂记》里收录了一则轶事:嘉兴人姚北若赴南京参加科举考试,闲暇之余,他在秦淮河上订下了12艘楼船,在赴考的士人中召集了近百名才子,一起聚会,每艘船上都邀请了4位名妓侑酒,宾主唱酬,相谈甚欢,中间还佐以梨园一部,热闹喧天,一时传为佳话。

这个故事里提到的楼船,也称“大边港”,是明清时期南京特有的一种画舫。

画舫,是一种用以冶游的船。早在南北朝时,喜好冶游的人们就曾乘坐画舫,在秦淮河上游玩,但当时社会战乱频仍,政权忽兴忽亡,画舫冶游仅专属个别人群,未能形成风气。隋唐以降,画舫持续沉寂了近八百年,至明清时方蔚为大观。

晚明至清代中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里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清初,政府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了延续千年的人口税,加上海内无事,承平日久,使得清代中期人口快速增长,远超前代。人口增长的压力,首先就反映在土地的分配上,有限的耕地容纳不了那么多新增的人口,剩余劳动力被迫向城市转移,从事各种手工业、服务业以谋生。在这种背景之下,江南地区的大城市,渐渐向消费性城市转型,餐饮、服饰、戏曲表演、旅游、娼妓、赌博等各种行业都很兴旺,汇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促成了画舫冶游的兴盛。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