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汉甲的复活
标签: 历史拾遗
过去,我们常常听说一个名词叫“护心镜”。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这样的句子:“瑁急闪,正中后心,护心镜打缺一半。”此外,还有一个深入人心的情节,赵云与曹军杀得天昏地暗,酣战之时,幼主阿斗就在他护心镜后甜睡……这个小细节,却引起了盔甲研究者的热烈争论。
真正的历史证据,往往来自考古发现的盔甲实物、雕像以及绘画作品。从那些文物来看,那种具有“护心镜”结构的铠甲,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广泛使用更在隋唐以后。那么三国时期的战甲究竟什么样呢?

“软硬兼施”的中国汉甲
冶铁技术的进步,让汉代的兵士都穿上了铁甲。不同于西方板甲的是,中国兵士不会被几十斤重的铁皮包起来。过于沉重的铠甲,不仅不会带来胜利,还可能成为战场上的负担。上图是电影《赤壁》所复原的那个时代的步兵形象,精巧的设计体现在大小不同的甲片混搭,各部位又使用不同的编缀方法,方便了身体的腾挪活动,铁制甲片又保证了强度。
冶铁技术的进步,让汉代的兵士都穿上了铁甲。不同于西方板甲的是,中国兵士不会被几十斤重的铁皮包起来。过于沉重的铠甲,不仅不会带来胜利,还可能成为战场上的负担。上图是电影《赤壁》所复原的那个时代的步兵形象,精巧的设计体现在大小不同的甲片混搭,各部位又使用不同的编缀方法,方便了身体的腾挪活动,铁制甲片又保证了强度。
去看电影《赤壁》吧。《赤壁》的战争场面很大,从将领到士兵普遍要穿着盔甲,虽然是戏装,但它们却是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复原的。因为原型只是零星的出土残件,所以《赤壁》美工的素材,囊括了秦至西晋的大部分盔甲,但都是三国那个大时代可能出现的,对于古代盔甲的爱好者可说是一场飨宴。
在影片中出现最多的士兵铠甲,它们用铁打造,又经过精细的穿缀工艺完成,正如唐代李贺诗中描绘的那样,是一片“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景象。它们是真实的吗?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