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杀人石到“纪念碑”
标签: 历史拾遗
人去世以后,如要立墓,大多都要有一方墓碑,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远。显露了写碑文者对死者的敬意与情感。
然而中国古代“墓而不坟”,也就是墓葬地表不竖任何标志。那么“墓碑”又是什么时代出现的呢?
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墓碑是“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92年)刻立。明万历二十年(1598年)被人移置河南偃师县西南辛村东牛王庙中,后辗转移至河南博物馆。因碑文中的“司徒公汝南女(汝)阳袁安”等字样与《后汉书》传记所载基本相同,也就成了难得的历史明证。这样的汉碑还有几方,据此推断中国的墓碑应该就始于汉代。
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曾经提过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碑”原来是做什么用的?节目给出的答案是“用来测太阳的影子”。“碑”来源于宫、庙、殿、堂门前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这是研究者的普遍猜测。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墓碑原本的作用是引棺入葬的立柱,相当于辘轳架一类。但它们与墓碑本身的纪念意义相去甚远。我们是否还能寻到更多从“碑”到“墓碑”的思想线索呢?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