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游戏”的背后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6期 作者: 范亚昆 

标签: 文化符号   博物馆记   

城市改造,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反映了历史上的不断发展与不断破坏。这些想法,使《中国景观》渐渐成型。

在采访这期专题时,一组系列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作品引起我的关注,它就是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姚璐的《中国景观》。这组作品使姚璐获得了2008年巴黎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展的最高奖:宝马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奖。这个系列乍看意境空远,青山绿水,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典型空间格局,然而细看却令人触目惊心:那山水,是由当下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建筑垃圾堆积而成,连绿色元素也是来自建筑垃圾的绿色防尘布。甚至还有当代建筑民工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美与丑的巨大反差,带来了令人震撼与反思的视觉效果。

观看这组作品的人,反应不一。有人说这是对山水画的丑化,有人说这是简单挪用了传统,更有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了,认为这表达了“中国画就是垃圾”的意思。在有些观看者眼中,传统文化在这里被丑化、或是被抽空了意义。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评论家顾铮则这样评价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他的意义在于,发现与现实重新建立联系的可能性,居然在于传统之中。当代艺术为了什么目的而挪用?把玩甚至玩弄传统当然都是可以的,但如何通过传统与现实发生并建立起一种联系,这是姚璐的实践给我们的新启示。”

姚璐本人是怎么想的呢?我很想知道。于是我们见了面,他说,在最初开始做这个内容时,并没有想到这么多。几年前的中央美院,一次建筑施工带来了大量的垃圾山,姚璐正好住在学校,得以24小时监控这些垃圾山的变化。那时只是朦胧觉得它们的形状像宋代山水,但究竟如何去处理,还需要想法的完善和电脑技术支持。2006年,电脑技术解决了,姚璐开始考虑如何去处理这些“垃圾山”。垃圾山做成山水,自然会好看。于是,他开始大量翻阅宋代文人山水画的资料,这个过程使他得以进入传统文化与古代山水中,这组作品的表现形式慢慢有了雏形。

这组作品有他对古代文人精神理想的追缅,但更多的,是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在美丽的山水中,呈现的却是反差很大的垃圾——它们代表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

责任编辑 / 范亚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