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下者食天下
标签: 古代生活


《红楼梦》里有道菜很特别,叫“荷叶儿莲蓬儿汤”,因为调逗王夫人丫环金钏而挨了贾政暴打后的宝玉首先想吃的就是它。这道菜的味道如何暂不管它,但做菜的器具却很特别:“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得十分精巧。”惹得薛姨妈惊叹“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
这款打得十分精巧的食器确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言此汤羹出自元妃省亲的筵席。有研究者认为,当年康熙南巡时,曹雪芹的祖上曾接驾办理过宴请皇帝的筵席,这道别致、繁琐的“荷叶儿莲蓬儿汤”其实极可能是筵请皇帝的菜品。倘若这个推断成立,薛姨妈便大可不必惊叹了。皇帝的宫廷盛宴上,美食的精致、食器的豪华,至明清时已然达到巅峰,贾府这种“想绝了”的汤羹、食器,在宫廷宴席上大概也只能算是个小品。
一天吃掉近百两银子
我们今天对“反季节食品”已经很熟悉,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在北方的冬天人们吃到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早已是寻常事。不过年长些的人大概都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北方很多家庭还会在夏天将西红柿做成酱储存到冬天食用,那不能做成酱的黄瓜在冬天就别想了。可是,谁能想到,数百年前的大明朝,北京城里的皇帝在寒冷的冬天却能吃到清脆的黄瓜。据史料记载,当时北京已经有用暖窖培育“早蔬”的技术,在冬天日夜燃火蕴煨,使土地受温气而早生葱、韭等菜蔬。当然,当年这种反季节菜蔬是非常昂贵的,皇帝吃的一条黄瓜竟可卖到五十两银子!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到明朝已然相当成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皇室后宫将全国各地的时令鲜果、海鲜肉类食品及时地调入宫院,同时还从全国各地征召名厨高手,为皇帝、后妃烹饪美味佳肴。明万历时的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述了一年四季宫中的许多珍味,其中,蒸鲥鱼、烹河豚、麻辣活兔、烩三事等,都是明代皇帝喜欢吃的宫廷名菜。产于长江的鲥鱼是名贵的美味珍馐,要吃鲜活的鲥鱼极为不易,因为此鱼出水即亡,万历年间,这鲥鱼却成为贡品被送至紫禁城,承办御膳的司礼监太监们是如何调动人力物力将新鲜的鲥鱼从长江快速运往京师,我们可以想象,与当年岭南的荔枝送往长安博得“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运力应当不相上下;那“烩三事”则是将“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鳆鱼即鲍鱼,鲨鱼筋会不会是鱼翅?无论如何,将这道集南北、海陆、鱼肉为一体的菜肴,盛到精美的食器中端到天子的面前,只为皇帝这一口,不知要耗掉多少人力财力,相比之下,那50两一根的黄瓜倒不算什么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