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寻常中的不寻常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6期 作者: 戴莹 

标签:

徐枫兴致勃勃地给本刊编辑展示他的藏品。除了纸币,他家中随处可见的黑白剧照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原来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笑容可掬的收藏大家,居然还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沪上当红影星,曾与周璇合作演过《董小宛》、《孟姜女》等电影。

纸币是我们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东西,每天都有几张甚至几十张从手中经过,但是谁也想不起来让它在手中停留片刻,仔细欣赏一下。

但收藏圈里不乏这样的有心人,就像纸币收藏大家徐枫,92岁的高寿,让他六十多年的纸币收藏史几乎无人能比。

除了有意识的收藏,徐枫亲身经历过的纸币种类数不胜数。从小时候在妈妈手上费劲地磨出一毛钱纸币(顶30个铜元,当时6个铜元可以理个发)去玩遍游乐园,到现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用他的话说,已经习惯了某天又冒出来一套新的纸币。因为留心,所以有不少发现。他告诉我们,钱币更替的背后还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如世界上面值最高的纸币—面值5000亿元,即发行在1993年前南斯拉夫政府垮台前夕,如此极高面值,说明它的经济状况之糟,所以紧随着的便是其解体钟声的敲响。

国民党也经历了3次货币更替。先是法币(国家法定货币),随着货币发行超量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面额数字越来越大,最后竟达60亿(只能买一两个烧饼)。法币崩溃之后,改用金圆券,金圆券后又发银圆券。采访中,徐枫给我们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法币流通时期,有个普通百姓想买一面钟,在钟表店看中一款之后便开始攒钱,等攒到那个数目,他跑去买,钟表店的老板告诉他这些钱已经不够买了。然后,他又回家攒钱,再过了一段时间,他仍旧去买这个钟,老板笑着说:“这些钱更不够了,现在越攒钱越少,你还买什么钟啊!”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