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那颗讲艺术的心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7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海淀区   中华遗产卷首语   

清明节的前一天,编辑部倾巢出动,前往位于北京西郊的颐和园考察。如此一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大园林,用“考察”这样的字眼,似有言过其实之嫌。但是,我们的考察有数据为证:仅一条5000千多米长的西堤,足足走了3个小时。

耗时如此之长,考察成果怎样呢?我们看到了乾隆皇帝那颗讲求艺术的心。用这样的眼光重新审视、品味颐和园,便会发现,满园尽是景,无处不用心。

我们是从南如意门进颐和园的。门内有座绣漪桥,那是昆明湖与园外的长河的界桥,单孔、高拱券。站在桥南北望,近景有桥在水里的倒影,远景是透过桥洞隐约可见的西堤。这种借景手法的效果,只能用“如诗如画”来形容。

当年乾隆如果走水路从西直门上船、沿长河进园,船行到绣漪桥是一种景色,船过绣漪桥是另一番景象:波光粼粼的昆明湖,碧波如镜;浩瀚的水面上,十七孔桥横卧水波,如长虹戏水。而绣漪桥此时起的作用是障景。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