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在落寞与孤独中前行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3期 作者: 唐丹妮 

标签: 华县   北京市   文化遗产   

皮影戏发源于中国,被称为“电影始祖”。而今,电影正如日中天,而中国的皮影戏还在孤独、落寞中挣扎着前行。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皮影戏深受人们喜爱,而如今它却被推向了一个寂寞的角落。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曾年

孤独的北京皮影剧团

琉璃厂火神庙旧址中的文化馆里,一间20世纪50年代厂房般的屋子就是北京皮影剧团所在地。墙上是《哪咤闹海》的台词:“舞红绫,踩浪尖,扯起彩虹绕身转,举金环,劈巨浪,朵朵浪花开满天。”屋子正中的两张两米见方的长桌上杂乱地堆放着半透明皮子、透明颜料和各种道具,桌上地下散落着一些空矿泉水瓶。橙色灯光下,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用剪刀在剪裁背景道具。

皮影戏上可以追溯到秦汉,到宋朝、明清时期逐渐由巫师方士的“弄影术”流落到民间,成为民众文化娱乐方式,观众坐在“银幕”前如同看电影。图为皮影戏《铡美案》。

他是路宝刚,北京皮影剧团团长,西派路家班的第五代传人,也是现在路家班仍在从事职业皮影戏的惟一传人。早期的北京皮影分东西两派,现存于世的西派皮影起源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清嘉庆年间形成的西派皮影戏路家班,于1957年正式改造为北京宣武皮影剧团,后更名为北京皮影剧团,现为北京惟一的专业皮影表演团体,是仅存的两家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皮影剧团之一。东派皮影戏却早因没有接班人而彻底失传,具体年代无从考证。

皮影戏场地简单,在不到2平方米的白布后只有6平方米的后台,北京皮影剧团的演员们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表演经典的剧目《三打白骨精》。
北京皮影自明代传入就出现很多戏班,而如今只剩路家班一家。图为北京皮影剧团团长,路家班第五代传人路宝刚。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王凯

2007年7月的一天,馆里涌进一群看表演的中央民族大学预科留学生。之前,领队的张老师对中国皮影戏的海外传播史做了好一番介绍,让这群年轻的外国人着迷不已。

早在公元13世纪后期,马可·波罗的随行者就把一大堆中国货连同皮影带回了意大利。13世纪初期成吉思汗横扫亚欧大陆时,随军的皮影艺人在被征服的地区尽情地巡回表演。从帕米尔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整个中东地区,直至土耳其和欧洲大部都为这种艺术所折服。德国诗人歌德特别喜欢皮影戏,在自己32岁生日时,用皮影的形式编演了《米特华的生平》和《米达斯的判断》等剧目,轰动了整个欧洲戏剧界。此刻,这些来自英国、法国、美国的留学生,正和他们几世纪前的先辈一样,对即将开演的皮影戏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责任编辑 / 王晶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