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车,运载木牛流马的千年传说
距成都崇州街子镇4公里的会元村,毗邻风景灵秀的青城后山。几棵水杉被午后淡白的阳光映出一片晴翠,水杉旁一户门洞外挂了许多青艾的农舍,便是赵海山大爷的家,我们进去时,老人家正叼着杆老式铜烟嘴悠闲地抽着叶子烟,看到我们,颇有些意外。赵大爷已78岁了,11岁起便跟着父亲学做鸡公车,13岁能独立制作,此后农闲之余,一直以做鸡公车谋生,迄今长达65年,可以说是做了一辈子的鸡公车。

赵大爷做活的场所就在进大门处,一根长长的褐色木凳是他的“主战场”,一旁摆着些切割好的细料,墙上挂有木锯、木尺、墨线盒、钳子等工具。赵大爷老了,耳朵已不管用,我们用很大的声音凑到跟前说话,他才能听到一点点,他是这一带做鸡公车的大师傅,这点,很让他感到欣慰,觉得没有辱没了家风。
鸡公车是川西农耕时代的标志性运输器具。叶圣陶对川西的鸡公车印象极深,1940年,他供职于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住在陕西街,他去视察成都郊县各中学的国学教育状况,几乎坐了半个月的鸡公车。在那期间,11月27日,叶圣陶从崇州城(当时叫崇宁)动身,在乡间竹影斑驳的土路上迤逦而行,坐了30里的鸡公车,车价3元。60多年后,即2007年6月13日,葱白色的云影下,我们就是循着叶圣陶先生的旧迹,寻到了崇州乡间这处鸡公车世家。
木牛流马,鸡公车的辉煌前身
照四川作家李劼人的说法,鸡公车应叫“叽咕车”才对。行走在崎岖狭窄的山路、垄道,鸡公车独特的声音和它亲切的形貌早已融合在一起。不独在叶圣陶的年代,自汉以来,鸡公车在四川民间就已经广为应用,是这里重要的传统运输工具和代步工具。后来更推广到全国,演化出形制纷呈的“独轮车”大家族,比如江南就叫它“羊角车”。两只扶手,一架孤轮,凡是双脚能通过的地方便可前行,其运输量却比人力负荷、畜力驮载大过数倍。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