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的诞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8期 作者: 王仁湘 

标签: 文化遗产   古代生活   

烧饼、馒头、面条,几乎是我们每天见面的朋友,却少有人思考,从小麦传入中国到制作出这些成品面食,其间经历了多少岁月。
小麦原产西亚,被引进中国后,从种植、制作到吃法,都经历了漫长的汉化过程。最终诞生了与面包完全不同的产品——馒头,并通过马可·波罗反馈世界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食品——面条。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人在小麦吃法上的发明创造具有世界意义。

怎么种?外来麦亟需适应中国“国情”

东汉光武帝刘秀曾经落难,在危难中,他几度饥饿难耐,曾接受过樊晔送的饵(烧饼)。患难之情使他铭记在心,刘秀在当上皇帝以后,设盛宴招待樊晔并赐以乘舆衣物等,还封他做了都尉。刘秀还同樊晔开玩笑说,“你一筐子烧饼换了一个都尉,值是不值?”

《后汉书》这段看似无意的记载,让我们窥见了两千年前中国人饮食的一点线索,烧饼即是胡饼,史载当时“京师皆食胡饼”,连汉灵帝也特别爱吃。名之为“胡”,是说它并非中原的土产,这舶来品的原料是面粉,面粉是由小麦的果实磨制而成。史前东方成功培育出粮食作物稻米和小米,而小麦的原产地并非中国,在距今4000多年的时候,它由前丝绸之路传入,并在长期的岁月中逐渐被广泛栽培。可惜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工具、也没有经验来恰当地食用小麦,从小麦传入中国到人们吃到烧饼,期间至少经过了几千年的摸索。

已知的资料显示,小麦传入中国时,并没有相应地传入其种植以及烹饪技术,小麦在古代中国是借用了同为旱作的“粟”的种植技术,简单说就是春种而秋收。这正是贾思勰《齐民要术·大小麦》说的“三月种、八月熟”的“旋麦”,也即是春麦。但是“旋麦”的种植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实践摸索中,人们渐渐发现小麦的耐寒力强于粟,而抗旱力却不及粟,春季干旱多风的北方并不利于春播小麦的发芽生长,而若利用夏秋湿润的土壤栽种,其耐寒越冬的能力则非常强,于是发明了秋播夏收的冬麦(宿麦)技术。

一些学者注意到冬麦在商代就已经出现。《礼记·月令》说“季春之月……乃为麦祈实”,“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这是小麦秋种夏收技术存在的一个可信的证明,为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曾雄生评价:“冬麦的出现是麦作适应中国自然条件所发生的最大的改变,也是小麦在中国扩张最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步”。但在商代,冬麦并非小麦种植的主流,只是到东周时冬麦的种植面积才明显扩大。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