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女儿梦
标签: 文化符号
咚咚咚,锵锵锵!马来哉,轿来哉,王家嫂嫂抬来哉。一杠金,一杠银,陪嫁丫头两旁分……
时令已进入腊月,西北风刮在脸上火辣辣的,淡淡的冬阳还是给人一个开朗的好心情。这是一个富庶的江南小镇,人们正忙着准备年货。突然,喜乐声打破了小镇的宁静。只见红石板铺成的小街尽头,走来一队望不见尾的迎亲队伍,性急的孩童小鸟似的向喧闹的鼓乐声奔去
这是清朝和民国初年江南常见的嫁女场面,因其排场和声势的浩大,被人称为“十里红妆”。走在前面的是轿前担,由四个人抬着两个有方形套盒的红杠箱,一个是给新娘预备的吃食;另一个是为闹房的人准备的花生、糖果、糕点。花轿是八人大轿,由八人抬,另有三人作替换及负责扶轿、拆轿等。花轿是木雕彩轿,朱漆泥金,金碧辉煌,犹如一座黄金造就的宝龛。随着轿子的行进,轿内的铃铛叮咚作响,轿身上的玻璃画及朱金木雕在阳光的照射下交相辉映,光彩四射,让人眼花缭乱。这样气派的轿子,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坐的,豪华的装饰处处彰显了轿子主人的地位。

为强调喜庆的气氛,朱金家具木雕以花卉为题材,构线奔放,花纹艳丽,极富装饰意味。

花轿后面跟着的才是浩浩荡荡的“十里红妆”。所谓“十里红妆”是指旧时浙东宁(波)绍(兴)一带富家大户嫁女的嫁妆。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女儿出嫁时,这些人家为女儿精心置办日常起居所需的用品,大到家具橱柜,小到针头线脑,发嫁妆的队伍往往绵延数里,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看不见尾的红色长龙,蜿蜒在乡间的小路上。排在队伍最前面的是红脚桶。红脚桶大小不等,一只套一只,是女人最常用的器具。大的可沐浴,小的洗衣洗脚,最小的一只,被称为“子孙桶”。旧时女子在家分娩,刚生下的带血的婴儿就放在子孙桶里洗澡,故民间有“红脚桶投胎”的说法。其次是十二铺陈,即被褥枕头。接下来有卧房起居用的凉床一张、红橱一对、床前橱、房前桌、条凳、春凳,洗脚用的红脚椅、红脚凳,盛放干果、糕点用的各式提桶,祭祀用的蜡烛台、祭盘,平时买菜用的娘家篮、茶桶,还有琳琅满目的女红工具,这样丰厚的嫁妆,成为多少年来待嫁姑娘梦寐以求的遥不可及的梦。
图片编辑 / 杨剑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