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与固守中的云南蒙古人

蒙古族,本是马背上的民族,驰骋于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但走进云南有五千多蒙古族人聚居的通海县兴蒙乡,看到的却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在这群山环抱的杞麓湖畔,蒙古族人捕鱼、耕作,俨然南方的世居民族。一个似乎只应该骑着骏马,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生存环境连在一起的民族,数百年来,却在远离本民族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异地他乡自成一个小社区,经历了由游牧到捕鱼,再到农耕的变迁
落籍云南的这一支蒙古族有着久远而独特的历史沉淀。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蒙古军自宁夏六盘山出发,经甘肃兵分三路进军云南大理。公元1254年,忽必烈班师回朝,留大将兀良合台镇守云南,继续征服其余未降部落。1255年,兀良合台先后攻取了滇东北不花合国、阿合因、滇东、滇北及通海、建水一带。元朝统一后,留下众多蒙兵屯守,一部分就居住在今天的白阁村后凤凰山上。公元1381年,朱元璋的征西大军进入云南,元朝政权彻底溃败,住在云南的蒙古军被击溃,四散各地,纷纷隐姓埋名,变服从俗,融入其他民族中。唯有镇守通海曲陀关的部分蒙古族官兵想尽办法逐步会聚在杞麓湖西岸,成为一个蒙古族聚居区,繁衍生息到现在。
白阁村隶属兴蒙乡,离通海县城很近,约10公里。车往玉溪方向开,路边有兴蒙乡的路标。进入白阁村的地界,沿途都能见到穿着蒙古族服装的女子。在这里,连路边的饭店也是双语的,左边写着汉字,右边写着蒙古文。越接近白阁村,这种显得有点突兀的蒙古风情越来越浓。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