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牛墩的七夕乞巧节

七夕节,对城里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只不过是男女间倾吐爱意、约会出行的一个理由。而在一些山乡村寨,这一天却依旧是姑娘们穿针引线、斗巧、赛巧、乞巧的大日子。
有人说,七夕乞巧的传统起源于汉水流域,客家人在由西北向东南迁徙的过程中,把它一同带进了广东。在岭南,人们又称七夕节为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洗头节、情人节、双星节……东莞望牛墩的乡民从五代时期起,就有过七夕节陈贡案、摆巧物、拜七姐的风习。传说在七夕节的午夜时分,织女会带着她的六位姐姐,踏过银河上的鹊桥,下凡与牛郎相会,邀约的地点便选在贡案铺设得最漂亮的祠堂。
望牛墩的七夕贡案有三种形式。一是家庭式:一家一户摆一张八仙台;二是联合式:七家姐妹共摆2-8张八仙台;三是所谓的全村“轮猪”:集体出资买上几头猪苗,各家各户轮流喂养,七月初六前杀猪换钱做为制作供品的资金。
摆贡案的时间在七月初六。一入夜,在祠堂大厅的正中间给八仙台铺上大红布,挂上神台围桌巾,排满花花绿绿的饰物和神态活现的人物公仔。桌上由近到远放着七只茶杯、七样水果和七种鲜花围成的圆圈,圈里有两个大花瓶,最后面是一对大红蜡烛,中间夹着一个金光闪闪的铜香炉。贡案两旁依次摆放七把红木椅,椅子后面挂上七件不同颜色的古装,衣服旁边还各有一张古旧的化妆台,上面码放着老式的木梳、胭脂和发簪等。摆贡案其实就是斗巧、赛巧,所以女人们争着在“巧”字上下功夫:用开心果壳做腊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做莲花,鸡蛋壳做灯,冬瓜仁镶龙柱,染色灯心做凤烛,蚬壳粉制芙蓉吐蝶花,红瓜子做樱桃花,极尽巧思。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