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的密信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8期 作者: 高亮 

标签: 风云人物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夜深了,一支鹅毛笔正在信纸上疾走,发出沙沙的声响。在北京宣武门内的南堂,耶稣会传教士刘松龄正在写信。就像一个秘密工作者,为了防止清朝官员的检查,他总是在“信差”临走之前写信,然后立即交来人带走,以策安全。

他的信是写给罗马教廷、意大利拿波里耶稣会士Nikolaju Giampri-amu。他们已经有一年多没通信了,自康熙朝爆发“礼仪之争”以来,梵蒂冈和北京的关系一直紧张,康雍两朝奉行严厉的“禁教”政策。

梵蒂冈和北京的关系原本并不紧张。1552年,当最早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传教时,为了便于传教,他们主动适应中国人祭祖祭孔的风俗习惯,对于那些并不违背基督教根本信仰的习惯,一般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解释教义时,也往往进行某种中国化的说明。然而,随着欧洲宗教改革的深入,新教不断蚕食天主教的地盘,天主教内部遂发生纯洁天主教的原教旨主义运动,对于非正统的教义礼仪,统统以异端论处。于是中国教徒的祀孔祭祖等行为,也被视为异端。康熙帝为此多次派使节向教皇阐明中方观点,要求撤销禁令,未果。由此,康熙为了维护封建君道臣节,三纲五常,对外部文化采取了深闭固拒政策,此政策为后代各朝所继承,直到咸丰十年方结束。长达百多年(1717年至1861年)的“禁教”运动,天主教传播只能转为地下的方式。

时间之窗指向了乾隆十四年十月十九日(公元1749年11月28日),即刘松龄写信的当晚,罗马教会希望这些驻中国的报道,会给欧洲同胞带来令人愉快的消息,但实际情况却远远出乎他的想象,刘松龄的笔下出现的是这样的字眼:“一片乌云聚集在中国的天空之上”……

责任编辑 / 李晓光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