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体现东西方差异?
标签: 文化遗产

“可以说,到现在外国人都极少使用‘蒸’。”初次与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仁湘先生聊起馒头的话题时,他说的话让我眼前一亮。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已经掌握蒸汽能,而外国至今都没有“用蒸汽来制作食物”这样的想法。再加上由蒸而得的馒头,其原料小麦又是一位西方来客,这一连串的故事,一定特别有意思。听得王先生一番精彩的演说之后,我向之约稿,他欣欣然地答应了。
在等待王先生稿件的时间里,我还猜想,我们几千年来熟悉蒸汽,却一直停留在用它蒸馒头的阶段,而西方人在300年前甫一揭开蒸汽的面纱,就掀起了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这其间的差异,是不是更值得我们打量呢?
问题越琢磨越有意思,馒头是蒸的、面包是烤的,若对应东西方差异,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微言大义呢?多年前,国门初开,仰视西方,曾有人从农业与商贸、崇祖与信神,甚至黄色与蓝色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东方与西方不同”,这次我们抓住馒头与面包,是不是可以就此引领一次思想上的大讨论,透过主食上的差异,将保守与外露、中庸与激进等东西方特质一起说一说,找一找规律呢?我简直想入非非了。
后来我得到的稿件,却考据严谨、就事论事,多少有点让人失望。我又翻阅一些资料,更是灰心丧气。原来蒸汽对西方人来说不是什么稀罕物,公元1世纪的时候,古希腊就有数学家发明利用蒸汽能的玩具“汽转球”。而对东方来说,烘烤也不稀奇,“燔黍捭豚”嘛,燔就是烤,《礼记》中早有记载。这一来我的设想就要落空了,难道问题出在发酵?发酵的酵母最早由酒糟而得,在中国,商纣王时已经“酒池肉林”,而西方人很晚才掌握酒?不对,古希腊已有酒神,他叫狄俄尼索斯,是宙斯的儿子之一我彻底绝望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