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色彩六问
标签: 有问有答

一问:没有色彩观也是色彩观?
中华遗产:当下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五色斑斓,毫无疑问,人们对颜色的选择也更加趋于个性化。在色彩选择更加多元,审美活动更为个体化的今天,中国人还有共同的色彩偏好吗?
宋建明:首先,“中国人”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为它涉及近十四亿的人口,我们究竟指的是谁?从地域上看,南方和北方,内陆和沿海,城市和乡村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经济发达地区就有素净典雅的偏好趋势,欠发达地区则有倾向于浓艳热闹的趋势。此外,色彩喜好还因具体族群、阶层、职业、个人的阅历、所受教育、艺术修养等要素而异。颜色的品相、色彩艳度高低、彩色度多寡等,还取决于色彩依附的载体,比如人们在选择服装和家具时,就会分别有不同的色彩偏好。所以,我认为虽然今天的中国人对红色等特殊颜色还是有群体性的偏好,但“差异性”应该是更加凸显的。
梁景红:单纯从现象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国人确实难有共同的色彩偏好所言。但是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许多时候人们虽然选择了不同的色彩,但是驱动选择的内心需求却是一致的。比如满大街流行蓝色的服饰,有人就会特意选择红色;过几天流行红色,他就会选择蓝色。虽然前后颜色在改变,但不变的是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同样的,对于欧美时尚盲目的跟从,从色彩上看是多元的,从心理需求上却是一味地对所谓“高级”的向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色彩观,也是一种色彩观,转变的背后就是传统价值观的失落。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