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败而败”的颜色战
标签: 文化遗产

被“包围”的国色
杵钵里的胭脂红,鲜妍美丽,却不失温润柔和。这种天然的国画颜料,如今却陷入西方颜料的“包围”之中:钴蓝、柠檬黄、普蓝、草绿……四周的油画颜料色泽浓艳,全部使用现代化学手段制成。把中间的胭脂红衬托得十分落寞。
杵钵里的胭脂红,鲜妍美丽,却不失温润柔和。这种天然的国画颜料,如今却陷入西方颜料的“包围”之中:钴蓝、柠檬黄、普蓝、草绿……四周的油画颜料色泽浓艳,全部使用现代化学手段制成。把中间的胭脂红衬托得十分落寞。
当“水色”遇到“油色”
1715年,“阅色无数”的中国皇帝康熙,却被西洋色迷了心窍。
始作俑者是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这一年,郎世宁给康熙带来一箱珐琅器,珐琅器颜色的艳丽,迷住了康熙,也随后在宫廷内点燃了一场西洋色的风暴。
珐琅是一种应用于金属及陶瓷、玻璃表面的装饰材料,在15~16世纪的西方,这种装饰材料就以绘画的形式出现在金属胎上,被称作画珐琅。明代,随着传教士与洋商的东来,它也被带到了中国。但它新的里程碑,却是从康熙时代开始的。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