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生命意识

“7·23”温州动车事故过去一段时日了,质疑之声并未停歇,表明此次事故的阴影,仍未从民众的心头散去。除事故的惨烈和原因的蹊跷,掀起这场舆论风暴的主因,是铁道部面对灾难的处理和善后方式,引发了民众普遍的质疑。“7·23”事故不仅把一个渺远的高铁神话,骤然打回到泥土中,也“撞碎”了人们对铁道部的基本信任。
从最初“填埋列车车头”,到“宣布救援结束”的急速和公布遇难者名单的迟缓,到“须凭火化证明领取赔偿金”,到新闻发言人“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言论,都引来网民铺天盖地的愤怒与指责。在灾难面前,铁道部和民众所关注的方向显然有很大分歧。铁道部希望的是“快速恢复通车”,而民众关注的是如何进行更好的救援。在宣布“救援结束”又从“无生命迹象”车厢中发现小伊伊,表明铁道部在事故处理过程中缺乏生命第一的意识。铁道部“抢速度”的处理方式,是站在自身部门利益的立场上,只想着如何把事故损失降到最底,对遇难者和家属丧失了基本的同情和怜悯,这对社会公众心理无疑是一种伤害。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对民众生命毫无敬畏的铁道部,它所张扬的技术领先、安全高效,究竟有多少可信度?这种对生者漠视、对死者不敬的行为,是铁道部遭到质疑的主因。
在《论语》中,孔子对此类事故的处理就有过示范。一次马厩失火了,孔子回来听说后,第一句话问的就是:“伤人乎?”孔子对人的生命关切跃然纸上。可以说,儒家文化最具超越性的智慧,就在于它的生命意识。儒家是以生命为中心,展开对智慧和人生的思考的。这种对生命的珍视,体现在每一层面,无论儒家主张的孝道,还是敬宗祭祖意识,目的都是期望通过思考生命之源来感恩生命,把对生命之源的认知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生命意识。
正是对生命意识的反思,对生命价值的领悟,构成了儒家的生命哲学。《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在儒家文化中,人与天地万物以生为本,而天地之大法,也就是天地的精神本质就在于创造生命,所谓“生生不息之心”。在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意识中,天地万物最高的德行就在于创造生命。儒家的核心观念“仁”就源自“生”的理念,所以朱熹说:“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又说“仁是天地之生气”,“生的意思就是仁”,而“仁是个生的意思”。仁以生为本,万物之生也就是万物之仁,对此,康有为也有类似的说法,他在《中庸注》中说:“仁者,在天为生生之理,在人为博爱之德。”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