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趣图》:在人与鬼之间徘徊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11期 作者: 李倩 

标签: 读画笔记   

1912年夏初,气温宜人,万物一派欣欣向荣,正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一个微风习习的傍晚,鲁迅照例到琉璃厂“淘宝”,正逛着,猛然看见了文明书局出版的《鬼趣图》。说起这《鬼趣图》,可是大有来头,不少清代文人都在自己的着述中提到过它,而且都不约而同地形容《鬼趣图》阴气森森、怪诞恐怖,更有人将它与唐代画圣吴道子所作的《地狱变相图》相提并论。清代文人袁枚对其大加赞赏,在画上题跋:“见君画鬼图,方知鬼如许。得此趣者谁?其惟吾与汝。”想到这些,鲁迅忍不住拿起这本《鬼趣图》 画册翻看起来,从头看到尾,却又不免生出一些失望——这大名鼎鼎的鬼画中,哪里有一分鬼影?只不过是一些“怪人”而已,有些画得奇瘦,有些画得矮胖,说是鬼,怎么看都像人!是什么造成了清人和鲁迅的看法如此迥然?身负盛名的《鬼趣图》果然毫无“鬼”气吗?为什么历来的名流大家却还纷纷对其赞不绝口呢?

《鬼趣图》并无明确纪年,在诸多题跋中,最早的是清人沈大成所题,作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只能由此推断其创作年代应该不晚于1766年。虽然年代仍是个谜,但其创作者却是确凿无疑的,他就是被清朝人称作“五分人才、五分鬼才”的画家罗聘。罗聘(1733-1799),字夫,号两峰、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居士等,是“扬州八怪”中年龄最小的画家。

说他“鬼才”,的确名副其实,因为他十分擅长“鬼”画题材,并因此名声大振。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一位张姓姑娘被几个差役调戏,罗聘打抱不平、上前评理,却被差役们打了一顿。第二天。他就画了一张《群鬼图》贴在了衙门的照壁上。县官自然把罗聘抓上公堂审问,却看见罗聘两眼闪着绿光,清澈异常,并且自称是蓬莱岛上花之寺里脱俗成仙的僧人转世,在玉帝驾前专管阴司,白天黑夜都能看见各种恶鬼厉鬼。他绘声绘色地说着各种恶鬼的形状,吓得县官和差役们毛骨悚然,只得放了张姑娘和罗聘。当然这也许只是个笑谈,但却并非完全是子虚乌有、空穴来风,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史料的依据。

与罗聘同时代的蒋宝龄在《罗两峰先生事略》中曾提到罗聘“天生异禀,双睛碧色,白昼能睹鬼魅”。对此,纪昀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活灵活现的形容,说罗聘的眼睛能看到鬼,并详细地阐述了罗聘所看到的各种鬼的情状。罗聘本人并没有因此而申辩,反而故神其说,大加渲染,声称自己的确能看到鬼。那么这8幅《鬼趣图》,是不是真是罗聘亲眼所见之后照实描绘的呢?是否正因为如此,笃信科学、不信鬼神的鲁迅才会认为这并不可怕?答案还得从罗聘身上去寻找。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汤剑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