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
向百姓敞开的衙门

7月的安阳,到处好似流动着烈火,中午的街道静静地忍受着烈日的炙烤,人人都躲在家里午睡,我却不得不陪着外地来的朋友寻访古迹。汗流浃背地穿过店铺林立的鼓楼东街,拐进民俗博物馆,这趟苦差终于在她的一声尖叫里使我提起了精神:“好多蒲团!”我回神一看,她钻到旁边的一个厅堂里,正兴奋地拍照。
“这间房子里为何有这么多蒲团?前面那两位神仙是谁?”也难怪她惊奇,这民俗博物馆是以前的城隍庙,改庙为馆之后,本地人就在旁边设了这个厅堂,堂上供奉的是安阳城隍爷爷和城隍奶奶,每到初一十五,许愿的、还愿的善男信女云集,那些蒲团就是他们跪拜所用。安阳城隍庙原名彰德府城隍庙、威灵公庙,一直以“灵验”闻名,据说这一个小小的私庙厅堂,一年的香火钱就能收到好几百万。
听我这么一说,她越发来了兴致,“城隍很灵验吗?别的地方也有城隍吗?”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城隍爷的那些事儿,还得从南北朝说起。
谁“发明”的城隍:
神仙守城的传说与城镇共同体的兴起
公元555年,南北朝政权交战正酣。南梁的水陆大军围困了北齐重镇郢城(今河南省信阳市南)。为了逼迫郢城投降,梁军将大批荻草扎成的草排放入通往郢城的河中。绵延数里的草排阻塞了河面,郢城的对外通讯和补给都被切断,人心惶惶,危在旦夕。这时,郢城守将慕容俨听说城中有座城隍祠,祠中供奉的城隍神向来灵验,在百姓中卓有威望。为了安抚军民,慕容俨率领众人前往城隍祠祈祷,请求保佑。不久,郢城外“冲风歘(xū)起,惊涛涌激”,将河道中壅塞的草排吹得无影无踪。梁军仍不罢休,又用铁链封锁了河面。慕容俨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再次率众向城隍神祈祷。当天夜里,风浪大作,连续三次将梁军的铁链工事冲垮。郢都军民认为这是城隍神以神力相助,士气大振。他们在慕容俨的指挥下与敌兵奋战,通宵达旦,终于将梁军击退。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