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簧
五十年的重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1期 作者: 陈旭 

标签: 文化遗产   

汉剧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唱腔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汉剧在发展的道路上却困难重重。汉剧衰落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辛酸往事?汉剧复兴之路又在何方?

庙会中的绝对主角

陕西安康天柱山的白云寺,高踞山巅,它俯瞰着山下的村落和远处浩淼的汉江水库,颇有“日月列宿生足底,神州茫茫几点烟”的境界。传统的汉剧,就在这样的寺院庙会的舞台上开演。白云寺的香火很旺,一天寺里可收近两万斤大米,所以寺里的住持每年二月初八都会花钱请安康汉剧团到庙会来演出。而对于经费拮据的汉剧团来说,唱三天戏就能拿到3000元的费用,这已经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了。

安康汉剧团在天柱山庙会的演出十分火爆,这似乎印证了“乡村是地方戏剧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舞台”的说法。

2003年3月,我在天柱山庙会看到了汉剧演出,还结识了78岁的老艺人邢大伦师傅。邢师傅在汉剧团不仅担任舞台监督,还是一位宝刀未老的演员。他一生与汉剧结缘,用自己的阅历注解着汉剧在陕西近一个世纪走过的历程。

这一天,汉剧团的33位演员分乘两辆中巴车来到白云寺,一辆农用卡车拉着一车道具紧跟着中巴车卷起的尘埃上了山。盘山便道崎岖不平,车子摇摆得很厉害,邢师傅和年轻演员们就坐在动荡的车厢里忍受着这种颠簸。

春寒料峭,但白云寺却是热闹非凡。戏台上灯火辉煌,一箱箱的道具码在那儿,成了宝贝,到寺院上香的人们都好奇地前来围观。夜晚来临,寺院的客房都住满了人,演员们就睡在寺院的厢房里。山上风大,吹得窗户砰砰作响,喜欢热闹的演员们就凑在一个小屋里打麻将,一屋子热气混杂着香烟的呛人味道,给庙宇平添了几分浊世之气。次日清晨,戏尚未开演,但白云寺山门前的空地早被人挤得水泄不通。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精心化装,平时素面朝天的汉剧演员们变成皇帝权臣后妃的模样披挂上阵了。按照以往的汉剧传统,在正式演出前,邢师傅和其他老艺人要带领着年轻的演员去寺院大殿祷告神灵。人声鼎沸中,只听见戏台上鞭炮声炸响,鼓钹齐鸣,戏台侧边的布帘掀开,乐队打头,鱼贯而出的“帝王将相”们紧随其后,威风凛凛地穿行于乡民之中,直奔大殿而去。他们每经一处,见惯了这种阵势的围观群众都很自觉地闪出一条道来。他们一行拾级而上,在大雄宝殿拈香躬礼,僧尼们则击罄回应。映着山上斑斓的阳光,肃穆的仪式在迷离的光影中举行,袅袅的青烟,在大殿里升腾而起。

责任编辑 / 杨飞龙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