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地毯
被忽略的艺术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12期 作者: 苑洪琪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中国古董地毯被业内人士称作“软黄金”,它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又不似瓷器、玉器般坚固,极易朽损,故而尤为珍贵。可惜这种古董在中国的市场一直低迷,乏人青睐。不妨听听故宫的专家从宫廷地毯的故事讲起,引领我们来欣赏这向来被人们忽略的“地面上的艺术”……
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清理一张新疆织造的古地毯。

麦克·弗郎西斯(Michael Franses)是一位收藏中国地毯的英国收藏家。当他如约随我来到故宫的库房要参观故宫收藏的宫廷地毯时,我见他左手提着防毒面具,右手挎着橡胶的连体工作衣—看来他是早有准备,知道未经处理的收藏地毯会是什么状况。走进库房,我留给他装备自己的时间,就去招呼临时请到的工程队师傅们把苫地毯的塑料布揭开,处理一下与地毯同享时间维护的那些尘土。谁知麦克哪顾得上穿工作服,一边喊着“轻点、轻点”,一边跟我们一起小心地拉扯地毯上的塑料布,没等小山似的地毯堆完全露出面目,麦克先生已经激动地跪在地上——

他说:“我看到最完整的中国古地毯了。”

不是“十七”是“七十”

麦克先生出身于地毯收藏世家。他的祖父是一位经营丝织品、毛织品的商人,同时收藏古老的丝毛织品,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清末,一方面,中国的丝绸、地毯从最先开通的广州口岸通过东印度公司流往英国,另一方面,殖民战争的掠夺和此后强行打开的中国口岸,也让更多美丽的中国地毯出现在大不列颠的土地上。中国的地毯艺术征服了麦克的祖父,这位毛织品收藏家开始收藏中国地毯。麦克先生从父亲手中继承的家族遗产,除了一家纺织艺术出版社外,就是地毯,而其中的中国地毯就有六百多件。


地毯点亮倦勤斋
倦勤斋西四间有故宫最精致的室内戏台。其天顶及墙壁上以透视法绘满蓝紫色藤萝花和彩绘竹篱,体现出奇妙的立体感和艳丽的视觉效果。但是,仅仅如此,室内装饰还不能达到完美境界。上图是在室内铺上了地毯的情景,几处地毯的点缀,令整间屋子显出浑然一体的华贵(供图/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而没铺地毯的下图则显得黯然失色(供图/故宫博物院)。

不过,麦克先生收藏的中国古地毯多是残片、小片。他想要编辑出版《世界地毯——东南亚分册》,当然需要更完全的中国地毯的内容,1999年6月,他来到北京故宫。

责任编辑 / 康晶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