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头上的节令”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乃千百年来的绝唱,那位在火树银花的上元夜里,立于灯火阑珊处的伊人,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慕的偶像和理想的化身。而为她做尽铺垫的众多笑语盈盈的华彩丽人们,却似乎总被忽略,真要替她们道声不公。
这首词中的丽人们演绎了宋代元夕节的华彩夜景。她们穿行其中的城市之夜,正沉浸在车马、鼓乐、歌舞与“社火”百戏的繁华与热闹中。在宋代,平日里夜晚要宵禁,正月十五的元夕节却是解除宵禁的日子。这一天,人们可以彻夜游玩,那些常年深守闺阁的贵族女性们也可以盛装出门,自由自在地赏灯看月,尽兴畅游。她们高鬓云鬟上簪戴的金光灿灿的“蛾儿雪柳”等饰物,也参加到元夕节之夜的“花千树”、“星如雨”中,为之锦上添花。
“蛾儿”即“闹蛾”,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和唐代诗文中可以得知,插戴闹蛾头饰之俗,大致隋唐时期就有了。陕西西安的隋朝李静训墓就出土了一件黄金闹蛾扑花饰物:一只大花蛾飞在一簇六瓣小花组成的花丛中,花丛下有三杈簪脚,可以固定于发髻间,女子戴上它,不知该有多亮丽。不过,为人作妆饰可不只是这种闹蛾花簪的全部功能,它还有更丰富的含意。蛾子常在夜间活动,而且有趋光性。那么,古代中国人就取蛾儿戏火之意,在正月十五元夕夜“闹蛾”,与街上张挂的各色灯笼相呼应,人看灯还是蛾戏火,已然融于欢闹的元夕夜,分将不出了。宋人杨无咎有《人月圆》词云:“闹蛾斜插,轻衫窄试,闲趁尖耍。百年三万六千夜,愿长如今夜。”
宋人的“闹蛾”并不都是金装银裹,人们也会用丝绸或乌金纸剪出蛾子的形状,再用笔勾画出须、翅等细节,并以朱粉点染,加绘色彩,再戴在头上,这也就增加了“闹蛾”的普及度吧。除了女性,宋明时期的男子和儿童也簪戴闹蛾。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就记载了元夕节“内人及小黄门百余,皆巾裹翠蛾,效街坊清乐傀儡,缭绕于灯月之下”的情景。明代太监刘若愚写了一本反映宫闱生活的《酌中志》,其中也道:“自岁暮正旦,成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咸簪于首,以应节景。”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