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金训华》而浮沉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9期 作者: 唐丹妮 

标签: 读画笔记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王明贤:中国文革美术史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严善:深圳画院院长

知识青年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以及他们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一主题,始终贯穿着文革的美术创作。而知青画家,则是这场被后来认为是充满着悲怆的青春泪水运动的获益者。

徐纯中创作的《毛主席的红卫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同志学习》,虽与同时代刘柏荣的《胸怀朝阳何所惧,敢将青春献人民》有些不同,但画面气氛却极其相似,几乎让人感到出自同一人的手笔。就连他们的创作体会,也像是经过讨论才撰写的。这两幅反映知青的画,在文革前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当然是社会影响力而不是艺术影响力。在1976年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它们作为反映阶级斗争和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典型,再次得到了舆论的肯定。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