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之色
追寻飘扬的色彩
标签: 历史拾遗

曾经的绿肥红瘦
垂挂的丝巾上,红的、黄的、蓝的、绿的,鲜艳却不炫目,斑斓又很雅致。它们是台湾学者曾启雄依据古典文献复原出来的古代色彩。
垂挂的丝巾上,红的、黄的、蓝的、绿的,鲜艳却不炫目,斑斓又很雅致。它们是台湾学者曾启雄依据古典文献复原出来的古代色彩。
古老作坊里延续的中国蓝
诗经有云:“终朝采蓝,不盈一襜”,是说少女采上一天的蓝草所积攒的染料,还不够染一件麻杉。自那时起,由蓝草制成的靛青染出的蓝染布,一直是中国民间千家万户最常用的衣料。蓝印花布、蓝蜡染、蓝扎染、蓝夹缬,各种花样的蓝布装点了中国人千百年的日常生活。时至今日,中国历史上曾经风行过的各种染色技术几乎都已经被现代化学染色所取代,唯一还能在极少数地区保存下来的传统染色,大概只有蓝染了。
蓝染,星星点点地存在于全国各地,诸如云贵、江浙,但以蓝闻名的城市,大概只有江苏南通,它被誉为中国的蓝印花布之乡。
走进偏居小城一隅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可见一个蓝色的世界,它的营造者,便是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从记事开始,蓝色就深深地烙进了吴元新的心里。“我们南通是纺织之乡,在农村,家家户户都纺纱织布,蓝草是自己种的,自家也都会染布,小时候,蓝印花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吴元新说。那时,南通百姓铺的、盖的、穿的、用的,小至孩子的围兜,大至结婚整套的铺盖,都是蓝印花布的。
1977年,17岁的吴元新选择到了印染厂工作,有些老师傅不解,说未来没人要穿土布衣服,“干这行怕是连媳妇都要找不到了”。但年轻的吴元新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他被分到染布车间,从最苦最累的染布洗布学起。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