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君子 一朝花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11期 作者: 夏孜 

标签: 遗产风景   古代生活   

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有多长,花的渊源就有多远。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之中,花成了一种品性,一种文化,一种气质,一种梦想的寄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名花,虽然中国历史上鲜有正式的国花册封,但总有鲜花在各朝代担当了这样的角色,成为当朝的宠爱。这种种花卉,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心理,也蕴含着时代的精神与风骨。
宋代李嵩的《花篮图》,以极其写实的手法,精心描绘了堆满花篮的各种花卉,牡丹、茶花、蜀葵、萱草等,不仅形似,而且极富生命力。供图/故宫博物院

空谷幽兰:春秋战国的君子之花

在浙江省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块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的刻有盆栽图案的陶器残片,陶片上刻画着有数圈圆环装饰图案的长方形花盆,盆内栽有一株如“万年青”状的三叶纹植物。1993年,中国学者鲁水良、俞宗英等人在一篇《盆栽养兰起源于河姆渡的考证》之论文中分析说:“从三叶纹植物的叶脉、叶数和河姆渡所处生态环境来看,该植物不是万年青,而是箬兰(虾脊兰)。”此结论一出,顿时石破惊天。它将中国人养兰的历史从之前一些学者所论证的提前了四千多年。

这个结论在学界当然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中国古人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养兰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肯定还会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继续被学者们关注并考证。相对于这个悬而未决的大命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之“君子”形象起源于何时,在历史中则清晰可寻。

中国兰花,不论是何品种,最初均来源于山野,只不过后来经人们栽培驯化后品种更多。下图是生长在云南省德钦县西当河边的野生兰花,它们隐遁于林壑幽深的山谷,默默开放,以清雅的香气吸引着爱兰人追寻的目光。它们是“花中君子”,也是“空谷佳人”。供图/杨兴斌

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述了一个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郑文公之妾燕梦见先人赠她一支兰,曰:“兰有国香,人之服媚如是。”次日,国君亦送给她一支兰,作为爱的象征。后来,她生下一子,名之曰“兰”。公子兰在晋国避难时,晋人欲伐郑国,他婉言劝阻,以赤诚之心感动了晋人。晋人由衷地钦佩他,不仅不伐郑,而且还派使者出使郑国,希望郑文公立兰为太子。郑文公便迎接其回国,立其为嗣。兰即位后,是为郑穆公。许多年后,郑穆公临终之时,望着身旁枯萎的兰花,悲伤地说:“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言毕掐下兰花,瞑目而逝。

郑穆公的一生,因兰而生,因兰而死,充满了遐想的空间。而一个人的出生、死亡都归结于兰花,这在史书记载中是唯一的一次。

责任编辑 / 刘霞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