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君子 一朝花

空谷幽兰:春秋战国的君子之花
在浙江省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块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的刻有盆栽图案的陶器残片,陶片上刻画着有数圈圆环装饰图案的长方形花盆,盆内栽有一株如“万年青”状的三叶纹植物。1993年,中国学者鲁水良、俞宗英等人在一篇《盆栽养兰起源于河姆渡的考证》之论文中分析说:“从三叶纹植物的叶脉、叶数和河姆渡所处生态环境来看,该植物不是万年青,而是箬兰(虾脊兰)。”此结论一出,顿时石破惊天。它将中国人养兰的历史从之前一些学者所论证的提前了四千多年。
这个结论在学界当然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中国古人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养兰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肯定还会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继续被学者们关注并考证。相对于这个悬而未决的大命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之“君子”形象起源于何时,在历史中则清晰可寻。

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述了一个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郑文公之妾燕梦见先人赠她一支兰,曰:“兰有国香,人之服媚如是。”次日,国君亦送给她一支兰,作为爱的象征。后来,她生下一子,名之曰“兰”。公子兰在晋国避难时,晋人欲伐郑国,他婉言劝阻,以赤诚之心感动了晋人。晋人由衷地钦佩他,不仅不伐郑,而且还派使者出使郑国,希望郑文公立兰为太子。郑文公便迎接其回国,立其为嗣。兰即位后,是为郑穆公。许多年后,郑穆公临终之时,望着身旁枯萎的兰花,悲伤地说:“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言毕掐下兰花,瞑目而逝。
郑穆公的一生,因兰而生,因兰而死,充满了遐想的空间。而一个人的出生、死亡都归结于兰花,这在史书记载中是唯一的一次。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