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城市穿上水晶鞋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2期
清光绪五年四月初八(1879年5月28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工程师、英国人毕晓浦(J.D.Bishop)在乍浦路一幢仓库里,以10马力(7.46千瓦)蒸汽机为动力,带动自激式直流发电机发电,点燃碳极弧光灯,开启了中国第一盏电灯。
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R.W.Little)成立上海电气公司(亦称上海电光公司),在大马路31号A(今南京东路190号)创办了上海第一座发电厂。同时,在电厂的转角围墙内竖起了第一盏弧光灯杆,并沿外滩到虹口招商局码头立杆架线,串接了15盏灯。清光绪八年六月十二日(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电厂开始供电,夜幕下,弧光灯一齐发光,炫人眼目,吸引了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围观。第二天,上海中外报纸都作了“电灯发光”的报道。
从此,上海的民族电力工业开始崛起。清宣统三年九月初六(1911年10月27日),上海名绅李平书奉两江总督之命创办的闸北水电公司在广肇山庄北首(今铁路上海站)落成,装有发电机组100千瓦,供2000盏白炽灯照明。由爱迪生于1879年发明的白炽灯,比光线太强、耗电量大、寿命短、辐射强的弧光灯更具实用价值,它走入千家万户,改变了室内照明。虽然上海早期的电灯用户,大都是洋行、医院、机关等大楼,但是可以想像,上海的夜晚已经大有改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口已逾300万的大上海已然成为国际大都市。这个时期,一种可以产生红、绿、黄、蓝等颜色的“氖灯”在欧洲诞生,中国人把这“NEON SIGN”译为“霓虹灯”,真是恰如其分。大上海的商业街、电影院,闪亮的广告灯厢、耀眼的酒店招牌,霓虹闪耀、七彩流动,中国人真正的夜生活正“如日中天”,上海几乎成了属于夜的城市:当夜晚来临,当七彩霓虹点亮,她才苏醒。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