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上的“敦煌”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2期 作者: 霍巍 

标签: 西藏   石窟   遗产风景   古迹探秘   

1992年,霍巍教授带领考古队员无意中发现的皮央·东嘎石窟,是迄今为止西藏高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石窟群。洞窟的开凿、装饰形式与新疆、甘肃等地的石窟艺术颇为相似。它的意义让人们联想到敦煌。
阿里东嘎石窟群中的Ⅰ区2号窟壁画精美,保存较好。它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曼荼罗形式的藻井,上绘佛、菩萨、天神等185尊小像,层层相套,给人以奇幻、静穆之感。
从1992年起,考古人员先后在札达县的皮央·东嘎遗址展开了七次田野调查,探查出大量的石窟、佛寺、墓葬、房址等古代遗迹。

在中国版图的极西处,有一片神秘而荒漠的高原。它的北面,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面和克什米尔、印度相毗邻,而南面则与尼泊尔接壤。这就是我国连接中亚、南亚和东亚大陆的十字路口——西藏阿里。

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大气中的含氧量还不足海平面的三分之一 ,地面上仅仅生长着一些低矮的高原苔癣和针灌丛,一眼望不到边的,是大片大片向着天际延伸的沙丘和裸露在阳光下的红色山岩。历史上,这里曾是游牧民族的栖息之地,人迹罕至。直到现在,这片高原依然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世界屋脊之上的屋脊”。在通航以前,汽车从拉萨启程,要行驶整整五天才能到达阿里的行政中心狮泉河镇,中途需穿越无数的黄沙戈壁、河流险滩,还要越过当时被人们视为畏途的千里无人区。然而,谁能想到,正是这片荒凉干涸的土地,却曾经孕育过一度辉煌的古老文明。

19世纪后半叶以来,阿里高原一直是全球探险家、旅行家和考古学家们追逐的热点,它的名字,因为两个早已消失在沙海深处的神秘王国而蜚声中外。今天,通向阿里的旅途依然遥远艰难,其周遭天然的地理屏障、恶劣的自然环境终教一个个抱着探秘梦想而来的人,怀揣着遗憾和失落离去。阿里始终笼罩着重重的面纱,关于它的传说也变得愈加匪夷所思。

土林中的王国

很久以前,阿里曾经是一个强大的游牧集团的活动区域,汉文古籍把它称为“羊同”或“女国”,西藏的古书则称其为“象雄”。传说象雄王国盛产黄金,以勇而多谋的女子尊居王位。在它最为强盛的时期,势力曾达到过中亚的波斯和阿拉伯,后来才被壮大起来的吐蕃王国(公元7~9世纪)所灭。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