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者凭什么?
标签: 文化遗产

这是北京某大型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展示墙,2009年台湾作者的书籍几乎没有从其上被撤下过,至2010年2月这张图片被拍摄时,梁文道的《我读》、《我执》以及廖信忠的《我们台湾这些年》仍在排行榜上居高不下,吸引了大批大陆读者。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余荣培
2009年,对台湾作者而言可谓是丰收的一年。
深圳读书月“2009年度十大好书年终评选”出炉,榜单上当代作家入选的只有梁文道的《常识》和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两位作者分别来自香港和台湾。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梁文道是香港籍,但也有着在台湾上中学的文化背景。该评选有50本候选书目做参照,若翻检此书目会发现最具竞争力的还是台湾作家:不管是吴鲁芹的《英美十六家》,还是龙应台的《目送》、朱天文的《荒人手记》、郝明义的《越读者》,都非常有大陆读者缘。
再到书店看看,摆在显眼位置的各个出版社重点推介图书,大多是台湾作者的作品。三联书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山东画报出版社等纷纷在2009年推出龙应台、梁文道、蒋勋、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马家辉等人的新作,并取得良好市场反响,清晰勾勒出港台特别是台湾作者2009年大举北上的新文化景观。
台湾作者出版物的热销仅是一种偶然吗?如果不是,那它凭什么?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