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
七千年前的房子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3期 作者: 隋静 陈星灿 

标签: 文化遗产   

史前建筑师 北京农业展览馆里复原的河姆渡时期的生活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7000年前的姚江河畔,河姆渡人刚刚进入定居农耕的阶段,却已经凭着简陋的石制工具,建造出精巧坚固的干栏式木屋。
技巧卓越的木构形态、优雅实用的组合布局、传统而又绚丽的装潢细节,乃至无处不在的营造思想……像这样的建筑,既包含着巨大的劳动投入、熟练工匠的技巧,也蕴含着微妙的文化意味。谁能想象这样的建筑雏形在遥远的石器时代就基本形成了,数量庞大的中国史前居住遗址,挑战着我们的解释才能。

人类最早住在哪里?

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有一处房屋几乎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房屋的创始可说同人类的文化一样古远。小到个人的身心健康,大到事业和作为,乃至成就社会……不过,远古人类走过的长达五六百万年的漫长历程里,一直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房屋。

高“住”无忧 甲骨文中的“京”字(上),就像架立桩柱提升居住面的建筑形象。这是最早对干栏建筑的文字表达。无独有偶,四川出土的青铜于,器上的象形文字中有一个双树夹一悬空房屋的形象,是古代巢居的生动写照。

关于最初庇护所的猜想

连绵起伏的北京西山-太行山山脉与华北大平原相衔,山前有一条蜿蜒南流的坝儿河。厚厚的石灰岩地层很容易被微带酸性的雨水穿透,宛转回旋的褶曲结构一旦被断裂的力量撕开,地下水就能将山体穿透,发育出许多的天然洞穴和裂隙,这是地质学家和考古学者最为神往的地方,因为它们常常会成为古动物和古人类化石的天然仓库。

果然,1918年2月的一天,当瑞典的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深入北京西南这处荒远偏僻的小山区,很轻易就发现两个种的啮齿类、一个种的食肉类动物化石。3年以后,他故地重游,这一次收获了一颗古人类牙齿,也从此揭开了北京周口店古人类大发现的序幕。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