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活着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清人褚人获编撰的笔记体小说《坚瓠集》里有两封苏州詹氏夫妇的两地书,有趣且别致的是,夫妻二人通篇用中药名来表达自己的离情别意。妻子是这样写的:“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开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能用中药名写诗作文,说明时人对中药的精通,还说明中药名具有形象性和意象性的特点。比如信中的“半夏”、“当归”、“忍冬藤”、“白芷”、“豆蔻”、“丁香”等等,都是具象的,一看便知其色、性、味、形、意,很可以传情达意。因此在古代以中药名做文章的比比皆是,比如对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比如诗词:“天高地黄,相思雁两行。莲子已老,桂月沉香……”
中药名所具有的形象性的特点,源自于其取名方式的独特——以本草的自然形态、入药部位、颜色、时令、性味取名。这是建立在对自然事物有充分认识、感知的基础上,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自然观的体现。
其实按自然规律办事,不仅体现在取名上,还贯穿于整个中医药体系。比如炮制药材,用的是泡、晒、蒸、煮、浸、碾,不同药材不同对待,是地地道道的自然之法。比如看病,用的是望闻问切,不借助任何仪器,手指轻触脉搏,是滑、是紧、是浮、是沉,生命的脉象,跃然眼前。又比如病症,用6个字全可包括: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燥火是什么?中医称之为“六气”,“气”是什么?看不到,摸不着,但可以感觉到。比如冬春时节,南方人到北方,会口干舌燥,喉咙疼,这就是有燥火。北方人到南方去,则感阴湿难受,要去寒湿。调整一下体内的寒湿燥火,阴阳平衡了,就无碍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