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传统节日文化的另一种选择
标签: 文化符号
自2008年起,我们的法定节日中增添了清明、端午、中秋,这似乎为大众参与传统节日提供了时间保证。有人问我:这是否有利于恢复传统节日文化。我认为,文化有死活两种,活的在今人的行动中,死的在书库的文献内。那些节该怎么过,想必大多数中国人几乎都不会了。因此,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仅靠制定几个法定假日,想让大众都能积极参与到节日生活中来,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中国传统节日源于农业社会,得到儒家文化的支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性。每一个人都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而是处于家族或宗族关系之中的,为此人们之间首要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中国人参与传统节日的范围也多限于血缘共同体,这种参与传统节日生活的模式适应了传统农业社会家庭成员聚集性的特点,具有封闭性。
然而,今天的中国家庭发展趋势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即代际之间呈现异地分散状态,血缘、地缘、业缘相互分离。这种情形为血缘共同体共同参与节日生活制造了障碍。我们发现,即使在某个传统节日,有一天的法定假日,如果再加上双休日,就算有三天假日,但因种种原因,人们也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以血缘共同体模式参与节日生活了。由于节日期间血缘共同体的“缺席”,导致了原生意义上的传统节日仪式无法进行。“吃”之所以成为现代社会许多传统节日的“独角戏”,并不是因为人们对“吃”有着多高的期望,而是因为血缘共同体的“不在场”,所有其他的仪式都无法进行,故而只能以“吃”来充当所有仪式表示自己过了节。
另外,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中,即使在家族和宗族内部,人们也有着强烈的身份特性和角色意识。在节日祭祀活动中,只有长辈或者嫡系才拥有相应的发言权和参与权,一般的人则没有这样的权利和参与程度。中国传统节日这种浓厚的等级意识与伦理色彩,使其缺少个体的参与性和狂欢性。而西方节庆日往往是全民参与、集体狂欢,如圣诞节,圣诞老人会给小孩发礼物,父母亲则会收到儿女寄来的贺卡,人们上街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圣诞派对和圣诞庆祝活动,唱相同的圣诞歌曲等等。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