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法怎样开演
标签: 文化遗产
大概很少有中国人不知道相声,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相声跟戏法——即中国传统魔术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典型的民间戏法是怎么样表演的:表演者一般是两个男人,开场就耍嘴皮子,类似逗哏的一位戏法师先说,“戏法都是假的,为什么穿大褂,就为好藏东西,大褂越肥带得越多——我的就肥”,说着抬起双臂亮亮身相,果然这戏法师的长衫肥得不成比例,惹得围观的人大笑。“变什么得带什么,我这也带着呢”, 戏法师伸手到大褂里来回摸找,可是久寻不着,“带是带了,就不知在哪儿放着”,观众又笑。终于,“肥大褂”从身上拿出一方手帕,展开,亮相,很快便从手帕中取出一只布鞋,胜利地高举着向观众示意,他的同伴却嫌这鞋寒碜,赶紧把鞋抢过来要扔,“肥大褂”连忙说这是他的鞋,刚脱下来包进手巾里的——于是,在观众的大笑声中,戏法的正式节目开始了。
变什么呢?一般是由那位“逗哏”的同伴主变,从身披的彩单中变出“三戟瓶”,即一个大花瓶中插有三支带彩旗的长戟,“瓶生三戟”谐音“平升三级”,给观众送个吉祥,或者“凭空”端出玻璃碗盛的清水,甚至有水有鱼的大鱼缸, 戏法师还会打身上变出一只熊熊燃烧的铜制大火盆。其间那位“逗哏”会不失时机地插科打诨,让表演幽默、活跃,观众可以在欢笑中享受观看魔术的快乐。这种边说边做的幽默戏法表演在北方尤为盛行,所以有人说,变戏法就是戏法加相声。
当然,戏法这个古老的娱乐行当并不只像相声一样逗逗观众的乐儿就能交待。戏法历史悠久,追溯其源头,那可是上古时期带有巫术性质、专门出没宫廷王室的幻术表演,受帝王宠爱的幻术师甚至可以佩印封侯。后来,幻术走向民间,在商业发达的宋代,于街市的勾栏瓦舍中演变成固定的杂戏行当,有了“云机社”这样的专业组织,形成了不同的技艺类别,比如弄道具机关的“撮弄类”、靠手上技巧玩豆子珠子的“手法类”,还有像前面讲的大褂里有乾坤的“藏掖类”等。而这些后来被称作“古彩戏法”的中国传统戏法,尤以“藏掖类”最为典型。戏法师们在街市表演,站在围观群众中间,只一身肥大褂外披一张彩单或毯子,就将所有“捆、绑、藏、掖”在身上的物件,随时不露痕迹地变出来——这一个不露痕迹的“变”字背后,是一百多斤的物品带在身上,还要显得轻巧、灵活,手要在观众觉察不到的情况下,在瞬间完成摘取、解开等多个步骤。无论有多少难拿难带的大重物品,戏法师都是一个人带在身上来变,这在世界各国的魔术中绝无仅有。普通的瓶瓶罐罐藏在身上也还罢了,难的是变出活鱼游水的鱼缸,还有燃烧着火焰的大火盆。要知道,古代没有电动点火,没有火柴打火机,戏法师是怎样将明火藏在身上的,实在令人难以琢磨,真可谓绝活。
生长在街头巷尾的“古彩戏法”面对的是四面围观的人群,形成了隐蔽面朝下的机关特性,这使得中国戏法有更好的保密性,除非地是透明的,人能在地底下向上观看,否则无法揭秘,因此中国戏法被许多人称做“永恒的秘密”。这其中的奥妙也吸引了近年来穿梭于东西方进行文化交流的西方魔术大师们,不过,他们至今也未能全部找到破解的手法。这就是魔术的“深度”,即在魔术表演过程中,其艺术设计和表演不露痕迹、不留疑点,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传统戏法毫无疑问是最有深度的。欣赏中国戏法不像看西方魔术,只看外面的热闹,看中国戏法的趣味是事后的长久琢磨,设身处地往深里想才会更觉得奇怪和高明呢。
责任编辑 / 康晶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